如果一个儿童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她会在幼儿园里生活3年,然后在小学生活5年,在中学生活6年,在大学生活4~7年不等,加起来的话至少也得18年的时间,然后才会踏入社会。在这18年的生活里,中国娃儿们都学会了什么?在幼儿园时期,他们会学着写字,并且形成一种错误的坐姿和写姿,也容易养成任性的习惯;在小学时期,他们开始懂得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圣旨是不可违背的,并且谁调皮捣蛋谁先死;在中学时期,他们会毋庸置疑的认定,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其他的全部都是错的,并且开始滋生出一种叛逆的心理;到了大学时期,他们知道了原来问题的答案是可以有两个的,并且认识到谈恋爱的滋味可比学习有趣的多了。18年后,中国娃已熬成了中国的青年,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已经和这个社会脱离的太远了,他几乎被这18年的光阴给欺骗了。为了生存,他还得仓促应战,于是在社会里,学会了圆滑事故,学会了弄虚造假,学会了得过且过,学会了钱乃老大。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支撑着他们,他们恐怕早就得喝西北风去了。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日益残酷,在这种环境下想舒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白日里做梦的吧!在生存的游戏规则里面扑腾,想轻装上阵,就得抛掉你一部分的理想,抛掉你一部分的想象,抛掉你一部分的创造,抛掉你一部分的健康。18年后,你原以为你会成为一条好汉,结果却发觉,自己还是在原地里打转。看来,这18年的学算是白上了。孔圣人说:因材施教;孔圣人又说:过犹不及。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孔子的这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粘合在一起的话应该就是:张三是蓝颜色的,要让他更蓝;李四是黄颜色的,得让他更黄;王五是绿颜色的,就让他更绿;赵六是紫颜色的,那让他更紫……但是,这些颜色都不可太过张扬,都不可太锋芒毕露,需要相互之间调和一下,结果呢,调和后又全都变回无颜色的状态去了。奥,感情孔圣人的思想精华就是-------“我逗你们玩儿,感觉真的很开心呐”。其实,孔子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你可能没有瞟出来,这层意思应该就是“有封建制度的笼罩,你就甭想去搞因材施教”。问问现在21世纪的教书匠们,你们今天“因材施教”了没?
有个胆儿壮的会探出头来咂摸咂摸嘴说:“老大也没通知我们这样去做呀!”
“咦,你奶奶的,不是已经都进入共产社会了嘛,怎么还会有‘老大’这种东西存在呢,你是不是在诓我们的呀?”
“没有没有,谁诓你们是小狗,老大确实没提过这事儿,就头两天开会的时候他也没提过这个呀。”
“奥,我们知道了,你可以滚回去了。”
“行,那我走了,Bye-Bye了啊。唉呀妈呀,可真吓死我了,以后有这种破事可千万别再把我叫出来了,掺合这种事儿,风险也太大了。”
在国人的学校里,有一首歌原本是这样唱的:“前进、前进、前进,我们的队伍像太阳……”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被改成了:“前进、前进、前进,我们的队伍像流氓……”了。
中国的孩子每天都会功课做到晚上10点多,大大的书包压在他们的肩上,压得他们的腰都是弯的;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不惜花高价钱在学校附近里租房子,以途孩子进出学校方便。你说这样的活法够不够累呀?值不值得呀?我以前曾参加过一个场合,当时大家是在酒店里一起聚餐,有一位客人开车带着他的孩子一起去了,就座之后,大家先是一阵的寒暄,然后在上菜之前大家又开始互相找话题攀谈,在这场交际的过程中,大家时而凝神灌注,时而逾嘘感叹,时而哄堂大笑,谈论的内容丰富多彩,绘声绘色。但是那位被带去的孩子表现得却不太一样,他中等个头,面相敦实,鼻梁上面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鼻子下面横着一撮稀疏小胡子,看相貌呢,应该正处在读中学的年龄段。他和别人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他进屋的时候手里竟拿着一本课外辅导书,当大家在一起攀谈的时候,他则是焖着头在那里看他的那本辅导书,有人向他打招呼时,他便努力的抬起头,但眼睛却又不去看着对方,而是注视着他对面的那堵墙,似乎眼神儿在有意回避向他问话的人,然后又似若有所思地冒出了一句:嗯。接着就又低头看书去了。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用筷子指着某份菜对他说:来来来,这道菜味的道不错,你也尝一尝吧。他便伸出了筷子在那道菜里面夹出一份来。过了一会儿,大家再礼貌的让及他是,他则会把刚才的动作再重复的去上演一遍。给人的感觉,他好像是从外星球飘过来的,对地球上的生活还真挺不适应的。我审视着这位莘莘学子,感觉心里面有点发酸,因为我也经历过做学生的年代,也懂得并不是所有的花蕾都会绽放的。我原以为,在我国,只有性病和腐败这两样东西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但想不到,“孔乙己”这老家伙也留有后人了呐。这可真他妈的是即可气又可恨,即可喜又可贺的呀。听说中国每年都要拨出大量的经费用来搞开发科研项目,我看直接用这些钱去国外把技术买回过就行了,何必再费事自己去开发呢,多累呀?你说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地步了,还用再去开发出个“孤舟蓑笠翁”来,让他去“钓江中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