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经历无数战斗,唯有与六耳猕猴一战最为艰辛。此战之后,师徒再无嫌隙,孙悟空正是经历此战,才真正皈依佛法。明末董说的《西游补》评六耳猕猴这个章节曰:“救心之心,心外心也。心外有心,正是妄心,如何救得真心?盖行者迷惑情魔,心已妄矣;真心却自明白,救妄心者,正是真心。”如来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所谓“六耳”猕猴,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六耳用来寓意“眼、耳、鼻、舌、身、意”。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另一面,是皈依佛法、灵台澄明的孙悟空与顽劣异常、野性难驯的孙悟空的交战。正是因此,连菩萨众仙都难以分辨真假。
六耳猕猴打伤唐僧,抢走取经包裹,在孙悟空的脑海里,未必没有这样的念头,最开始跟随唐僧时,第一次被念紧箍咒,悟空心怀不善,想要打唐僧。当悟空被唐僧一而再的赶走时,悟空怀恨在心,于是原神出了七窍,做了蠢事。最终还是清醒占了上风,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斗争。这时的悟空,内心是徬徨的,他对这个“六耳猕猴”也充满了愤怒,将其一棒打死,甚至不知道六耳猕猴就是他自己。佛家讲天人交战,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心中的恶念,是孙悟空的心魔。孙悟空的一个卑暗的心理,通过自身放大,就幻化出这样一个妖怪。与六耳猕猴之战正是象征孙悟空与自身的斗争,与自身恶念的决裂。佛家认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达到六根清净,除去六耳猕猴,也就消灭了悟空自己的恶念,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佛家弟子。而此前,虽然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头上无发,足履青靴,也只能算是个凡夫俗子。我们每个人身上又何曾没有“六耳猕猴”呢?这就要看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是时刻约束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还是放纵自己的坏习惯逐步放大,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西天取经成功,五圣归真之时,在浙江版《西游记》中,如来佛对孙悟空的评价是这样的“孙悟空,你乃天地所育,日月所生,可谓夺天地之造化,然而只为一念无明,惑于生死,是以迷失本性,纵放魔性,搅得四海不安,天地不宁,故此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载,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西行路上炼魔降怪有功,不仅全始全终,且能压服魔性,反思己过。一路勇猛精进,百折不挠。此精此神尤为可贵。”可见孙悟空的成长的关键,就在于从“纵放魔性”到“压服魔性”的转变。
作为常人,我们何尝不会经历“压服自身魔性”的考验?我们急躁、恼怒的时候,若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爆发出来,这是我们“压服魔性”的过程,这也体现一个人的自制能力。而进一步修炼自身,能够做到荣辱不惊,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自身的平静内心,才能真正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可见只有战胜自身,完全成为自己的主人,不为欲望左右,不为身外之物掌控,才能拥有独立自我,才能发挥自身潜能,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
浙版《西游记》以“你找到你的心了吗”结尾。最终孙悟空终于悟到三个问题的答案,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都是“心”,正是佛门所说的修“心”,须菩提祖师是佛祖所化,或者说,是本心所示显,是智慧之本,是众生本来就有的佛性。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须菩提祖师住在心里,佛在心中。自性是佛。在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修行,隐喻修心,诸法只是一种“工具”,为的是使有智慧的众生了悟自性,人们往往执着于“在哪儿修”,“修什么”,却忽略了修行的本质。
“悟空”的意思,就是说要悟到万法皆空,真如本性,承须菩提祖师的道业。孙悟空即世间众生。释迦牟尼佛当年观明星而悟道后,曾感叹:“奇哉!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上智自然现前。”佛法的修持,就是向心灵的最深层掘进与净化,揭示出自己那个“我”的实质,寻得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