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那抹亮色
——观《American Beauty》有感
“能够从在别人眼中看来寻常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高贵和美丽的眼睛是圣洁的眼睛。”这是Sister Wendy Beckett的一句经典名言。我们身处这个日益冰冷的快节奏社会中,总是抱怨周围缺乏美好的事物,事实上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世界从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因而我们才会平凡如斯。渴望着美,却也总忽略美,因此会对这个社会衍生出绝望,而《American Beauty》这部影片却在压抑与痛苦中引领着我们去发掘绝望中的那抹亮色,那是一份窒息的希望,是彼岸花的妖娆。
影片开始之初,带给我们一丝的疑惑American Beauty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份疑惑,我们走进导演大卫·林奇布置的大千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他热衷的美国郊区生活,宁静的郊远小区、笔直的街道、路旁庭院前整齐而稀疏的树影、白房子红屋门,这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普通家庭。看到这我一度以为American Beauty是生活的那份美与恬静,然而深入才其中发现,这些只是表面的现象,隐藏其中的是社会的堕落,腐朽而令人窒息。这些堕落隐藏在美好之下,用玫瑰的香薰粉饰了一切,却最终裸露于阳光之下,接受人们的审视,同样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去反省自身,呼唤寻求真正的美,也许只有在用心的情况下,才会发现隐匿其中的亮色,那份纯净的美好,总是染上太多的平庸之色,但最终会熠熠生辉。
整个影片围绕一个家庭展开,一个为所谓的“美国梦”牺牲的男主人——莱斯特,所追求的金钱和成功事业归于单调乏味的存在,生活令他感觉精神空虚、生命毫无价值。 他总是挣扎于激情不再的婚姻和无意义的职业泥沼中,最终身心疲惫;卡罗林——莱斯特的精神压抑、整日为地产经纪工作驱使的妻子。象大多数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卡罗林很容易被摆布,对自己的独立、自信深信不疑并为这一点从心底里怜惜自己。她期望着成功却也由此变得狭隘,而逐渐成为各种据说通向成功的精神训练和什么新玩意儿的活跃的应声虫。但事实上她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人,也渴望真实的情感。简——一个孤僻的女孩,只有一个好友安吉拉,同样的不合群与特立独行,与双亲日渐疏远,认为一直口角不断的父母已经忽略了她的存在。在这样一个偏执的家庭中,日日上演着口角大战,孩子的心灵也在不断的扭曲变异,家庭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父母的不同形式的出轨、孩子的决心远离,让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不堪一击,而邻居父子的介入起到了催化作用,最终肢解了这个不幸的家庭。雷雨的夜晚,一切矛盾升华到最终点,碰撞在一起,完全的爆发了,正如我国曹禺先生的《雷雨》一样,一切的矛盾纠结在那个点相遇,最终得以全释,不幸由此产生,但不幸的最悲点莫过于苦苦追寻的东西在迷惘者觉悟获得的瞬间,最终失去了。因此当莱斯特死的瞬间,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感到了丝丝的悲凉由心底而生,忍不住地祈祷,让上帝再给这个可怜的人一天的时间,让他可以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我相信他的眼里定是遍地的玫瑰,定然全是美好。最终他还是离去了,但他定是满足的,因为他发现了美就在身边,所以他是笑着离开的。
影片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绝望的气息,生活家庭与事业的不如意,打破了这个男人的“美国梦”,他所追求的金钱和成功事业都归于单调乏味,生活令他感觉精神空虚、生命毫无价值。妻子是个悍妇的形象,整日沉迷于金钱与物欲中,这种不和谐的夫妻关系让他沮丧,甚至不愿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来自自己的妻女的鄙视加剧了自己的绝望,生活一片死水。然而当他遇到了自己女儿的高中同学和朋友——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安吉拉时,他原本毫无意义的存在开始起了戏剧性的变化。初次见面在安吉拉身上看到了致命的诱惑,压倒一切,又不能染指,漫天的玫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让他多年来第一次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他的已经凋敝的个人生活重新开始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迅速的成为一个高中大男孩,决定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模式。虽然42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但他这么多年像个行将就木的老者一样,可这次他确实想做点什么了,所以他辞去了索然无味的工作,减肥健身,在当地的一个快餐连锁店炸汉堡包,听Pink Floyd的音乐,抽大麻。并且,他也开始向妻子坦白自己对夫妻生活的厌倦,不再对妻子的不屑与侮辱忍气吞声,为自己发言。他第一次为活着感到欣喜万分,感到自己有时间尽情享受曾经错过的缤纷的美丽。丈夫的的苏醒很快影响到了他的妻女。对卡罗琳来说,丈夫似乎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不可理喻,自己的劳动变得一文不值,于是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堕落历程,不再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开始玩火般地与名为巴迪凯恩的中年房产商暗生情愫,发生越轨行为,不再忠于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莱斯特面对妻子的不忠却视而不见,依旧为自己心中的女神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