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于中天新村家里,老康
从板桥故居出来,顶着烈日,女子好,个个撑起花伞,肩挎小皮包,迈着婀娜的步子,款款深情地在古街石板路上走着;我们,除了衣服这囊外,几乎没有了,人人拿着“农夫山泉有点儿甜”的塑料瓶,说笑着,走着。
草草用过中餐后,带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位于李中镇境内的一处水上森林公园。不愧为水上森林,只见这里四面环水,形成了水中有林,林中有水的自然景观。我们行走在林中的小木板中,两旁除了高大的水杉外,还有树木的中间,载满了许许多多的紫芳草这种小花,清新幽雅,可爱极了。
水上森林。多的是水,又多的是树。而设计巧妙的是,沿着小木板向前走到尽头,一座拱形桥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桥的上面又安置了一个亭子。以供游人赏景、休憩。站在小亭子里看风景,别有一番滋味。俯视下去,三三两两的船只停靠在岸边,偶尔有游人撑着木筏从这桥下经过。而水中也清晰可见的是这座拱形桥,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艺术家们仿佛是想这座桥旋转到180度。向人们展现的是水中有桥,桥上有景的布局。
从桥上下来,我们也乘坐起木筏,游览一番。(门票45元,木筏漂流45元,套餐80元)河面上(里下河地区可能喊河为“湖”)波光粼粼,好似珍珠般发出闪烁的光芒,用手掬起木筏下面的水,水很厚、很肥,那全都是鸟粪。水中的鱼很多,水很浑。还有天空中从林间飞过的苍鹭、灰鹭发出“嘎嘎”的声音,像是在招呼远方来的客人,郭沫若称它们是“润在骨子里诗”。唐代白居易《池鹤》的“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那是写鹤的,其实白鹭、灰鹭是微型的鹤,缩小版的。你瞧:那立在田埂上的白鹭,歪着头,打量着坐在木筏上的我们,心里暗想:这么多城市俗人从红尘中滚滚而来,然后匆匆再回归到世俗中……
坐在木筏上面,穿梭在林间,有一棵水杉造型恰到好处,从一侧蜿蜒至另一侧,所幸两侧的距离并不太宽,只容得下一只木筏从这里经过。在水杉的下面,露出浅浅的根,但是这根的形状,好似人的胡须卷发,遒劲有力,盘根处,由于水的冲击,全都裸露在外面,根须向河岸的软泥深处蔓延,那瘦细的旁根、侧根,抓挠每一寸土地,让那杉树的躯干笔直,枝叶繁茂葳蕤。
从木筏上面下来,前面好大一片湖,湖中央有座小岛,岛上也是种植一些花花草草。人工开挖的,比林中的夹沟大多了,说是叫“桃花岛”,其实就是两个馒头状的两坨土堆,南面的小些,北面的大些,不对称那才叫个自然,土堆上面建有亭子,供游人休憩,来的不是时候,汗水湿透的我,隔着河面看“岛”中,确实有桃树,沿河还有垂柳,我还是没有随众,默默地站在树阴下,享受悠悠而来的凉风,瞅着那玩性正高的人们。
林中的清幽,充满古色古香的树,还有林间上百种珍稀鸟类在这里拍展翅翼,欢快的鸣啭。心中无比的惬意,舒适。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这份宁静,垂青和恩赐。从船夫得知,这里原是一片荒地,一片沼泽地,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一大批的知青来到这里,他们手栽一棵棵小树苗,每三列树,就开挖一条夹沟,夹沟中污泥填高了树苗的地基,这样水涝涝不到它们,想不到这些知青为里下河人民做了这么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人回城了,树大了。
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鸟,鸟就从空中飘下鸟粪,稀稀的,雪白色,林间小道仿佛从雪白的染缸里一拖而过,极像那碎花的飘带流向深处;林中的野草小花,绿色或者鹅黄的底子,着上斑白的鸟屎,也煞是好看。游览一圈回来,女孩们惊呼:伞上有了白色的鸟粪了,不止一处。
只要一进林子,就有鸟粪的气味,我是农村人,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小时候,这种气味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味,同我们家养的鸡窝、鸭棚、羊圈里的气味差不多,气温越高,味道就会氤氲得越浓稠,还有下雨天,天闷闷的,有这么三两天,天不放晴,这味道如同陈了多年的酒,臭味特醇厚绵柔。可城里人闻不习惯,大呼上当,下次可不再来了。
柔情寸寸,时光啜啜。一个多小时,回到服务大厅,一群人坐在大厅里塑料椅子上,等后上车回家,大厅的墙壁上,有两幅特大的风景照,同行的小燕老师,指着其中的一幅,“照片上的年轻女子是谁?”
“是谭晶。”
“连著名的歌手谭晶都来了,我们也不枉此行。”
一个山西临汾的女孩,能到这么多的鸟,这么多树,这么多沟汊,还有这么多的鸟粪,当然稀奇,当然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如果还会来,我想大约是在冬季,夏天还是在空调房间歇息好。
康老师好
康老师好
好文,向您学习。
顶一下,推荐阅读~
顶一下,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