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来到大坡镇的第一天,心里其实更多的是逃避,周围陌生的环境,身边陌生的人,再加上一直不休停的雨,心情就莫名其妙跌落到低谷。回想起来,还真是感谢当初自己在心里一直安慰自己要坚持下去,既来之则安之。
本来陌生的路,每天走着走着就习惯起来了,本来陌生的人,一来二往就熟悉起来了,本来陌生的工作,每天坚持做一点改正一点就熟练起来了。而在我就要熟悉了一切的时候,也恰好是离开的时候了。我顿时意识到,人生的每一场相遇相识都是在认识和离开之间不断地切换。
我们这一帮新手大学生在这一次实践中,都成功地遇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还没有完全褪去孩子稚气的我们在一群真正的孩子面前,不得不使自己成熟起来,毕竟学生的每一声“老师”,每一句“老师好”,都充满了对我们的尊重和崇拜,我们有责任为学生解疑答惑,说老师是最神圣的职业绝不为过。而学生的配合和在课堂上求知的眼神就是老师们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
除了支教中的感悟与收获,外出调研也收获不浅,如何把自己的目的让一位语言不通且文化程度不高的陌生人明白,并且配合填写表格和抒发内心的认识与感想,这其中的苦与甘只有真正去经历过努力过才会明白。这其中说话的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经历后,才明白自己在哪方面尚还欠缺,能使自己发现自己不足的机会本就不多,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个。
在即将离开社会实践基地,结束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小镇,爱上了那群可爱的学生,爱总在离别之际。
有时候,有些事情还是苦一点才好,苦一点才能体现出努力的价值。经历苦难后的得到果实更加丰硕,感动也来得更加触不及防,离开更加不舍。本以为,我们与实践基地的学生之间并不会擦出太大的火花,但是我错了,爱总是在要离别的时候才悄悄涌上心头的。
另一方面,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在与学生的互动和自身的成长中感触颇深之外,还有对这次针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身的意义也有了一点了解和想法。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我们具备了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劳动价值,同时又因为长时间在象牙塔里求学而对于社会现状缺乏足够的理解。对于这次我们实践队来到大坡一中进行支教和调研活动,活动展开前,实践队队长与主要队员有事前进入基层了解情况,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支教活动的开展前,相关小老师也一一与不同的班级老师进行课程交接,调研活动因为是出外随意采访发放收集问卷,所以没有内容交接这一个环节。
但是,无论是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充足,我发现这其中的弊端还是有的,实践队的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主修着不同的学术,来到实践基地,真的全部都有在发挥自己真正的特长来服务他人或者从中收获自己真正想要的了吗?对此,我不敢苟同。就拿支教活动来分析,各位支教小老师大多并不是师范专业,只是就读的专业与要上课的科目可以相联系,加之所要上的科目本来就是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非常基础的内容,甚至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关。授课的学生们或许从中获益了知识,而上课的大学生小老师们呢?不是师范专业的支教大学生又从中得到了讲台的经验外还得到了什么?所以,这就出现了大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往往和基层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社会实践的规划阶段又往往缺乏和基层单位的深入联系,导致学生团队和基层接待单位,对于他们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的认识层次有代差。大学里的高材生学霸来到基层,往往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无用武之地,宛如关公拿青龙偃月刀杀鸡,既不方便又碍手碍脚。
总的来说,这次社会实践还是大学里该有的一个必要的项目,收获与否或者多少完全看自己的努力与看法。能从中单纯收获了各学生的崇拜与祝福也许对于有的人来说已经足矣,或者因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对此行已经满意了。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感想与心得,正如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学校社会和身边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眼界、心胸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