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上班的空档时间终于把《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看完了,起初只是被它的封面与匹配的文字所吸引,于是买回阅之。其实对徐志摩压根就不了解,只是停留在学生时代的一首《再别康桥》。然,读完此书后。才明白徐志摩的这一生追寻真、美、自由,为爱情舍弃荣华名利,翻越世俗界限,不惧流言蜚语。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了人生的第一个女人—张幼仪。一位端正立秀,贤志明净的女子,可惜不是徐志摩爱慕的女子,不够灵巧风流。他是她命定的良人,她却不是她如心的伴侣。婚后不久,便将视丈夫公婆为天为地,心中明朗清丽,万物皆是平定的女子留在自家小镇守着深宅旧院。自己一人独自前往上海读书。
张幼仪确实是个苦命的女人。十六岁便辍学做了徐家少奶奶,得公婆欢心,仆人拥戴,却得不到丈夫的爱。她总以为耐心等待,总会守着云开见月明那一天。可那一天终究没有来到,被丈夫抛弃在异国,流离无主。她是无辜的,为徐志摩产下了长子阿欢,可徐依旧不闻不顾。为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仍选择离婚,不管不顾还有身孕妻子。终究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如释重负。带着次子彼得进入德国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倘若没有徐志摩当初的无情离弃,她也不知道人间原来有更美的风景。只可惜次子彼得终究离开了她,还好有长子陪她相依相守。
读到此处,我内心激起愤愤不平。心里骂过一千次一万次,没有担当的男人,不配当父亲。要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责任,就不要软弱到接受父母之命。既然无心插柳,就不要糟蹋如此优秀的女子。连在学生时代对他仅存的一点点好影响都烟消云散了。
有那么个女子,永远活在人间四月,虽经人世百年,却红颜不老。有人说她是人间高贵的女神,是人间四月美丽的莲花,是爱,是暖,是希望。她就是徐志摩邂逅的第二个女人—林微因。
在一次机缘巧合中认识了年仅十六岁的林微因。她不经意的一抹倩影令徐志摩怦然心动,从此种下情根。仅一个瞬间便认定她就是他魂牵梦萦、等候多年的恋人。而那时他二十四岁,早已成婚,且有一个两岁的孩子。而她,十六房龄,并早已知道父亲将他许配给梁思成。她知道徐志摩注定不是他一生的归依,只是一个过客的身份,途经了她的时光,惊扰了她的好梦。终究割舍了徐志摩,选择的梁思成。
就这样他的第二段情感只能封锁在心底的某一角落。喜欢林微因这种明大理。不插足已婚家庭,不愿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更不愿意伤人误己。选择平淡的活着,和梁思成携手相牵。
她是开在牡丹亭畔的芍药,浪漫多情,热闹喧闹,难管难收。妖娆妩媚,招摇任性,这就是她——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三个女人。
然,以陆小曼这样的性格,受不了王庚太过稳重,太过传统的爱。少了温柔与柔情,他们之前不能灵魂沟通。就在她无心可依、情爱无主时,遇见了民国才子徐志摩。徐志摩又恰好康桥之恋失意落魄。两个失意人有了一次金风玉露的相逢之后,便再也难舍难忘。此时他们一个是离婚的男人,一个是有夫之妇。经历万般艰辛,坑坑洼洼,不顾世人的诋毁。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吧。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陆小曼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幸福里,不取悦任何人。在小洋房里打牌跳舞、会友见客、唱歌喝酒、甚至吸上了鸦片。她懒散放纵、任性妄为。可徐志摩对他千恩万宠,倾其所有只为图她欢心。一个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爱,绝不会用所爱之物来换取醉纸金迷,但是陆小曼每日的开销实在负担不起,他不得不去多奔波教学,只为赚取能取悦心爱之人的开销。
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个人的脾气再好,总有他不可触碰的底线。为护爱妻,不惜与父亲不欢而散,为钱继续奔波,摆脱不了一身的铜臭味。太过刻骨的爱反而会生出刻骨的怨,他们之间会为一些琐碎之事争吵的异常激烈。徐志摩带着悲伤,落寞,甚至失望的心情离开了上海。这一离就彻彻底底的离开了。原本应去赴林微因的演讲,答应陆小曼的返沪。只可惜搭乘于1931年11月19号的飞机触碰山崖,坠落山谷。他誓约了林微因,失信了陆小曼。
看到这里我又不觉内心有股抽搐,是心疼,还是可惜。如此一位民国才子就这样带着太多的不舍离开了。原本认为他就是一个不负责的男人,打心里有了种瞧不起。读到他对张幼仪那可怜女人太多的行为,决绝,不闻不问,有种咬咬切齿的愤怒。倘若要我遇到这样的男子,我宁可终生不嫁,一个人逍遥快活。
可到后来,读到他与林微因的相识、相知到后来藕断没有丝连。又稍微有所改观。他没有继续纠缠,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只是把她放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想起时再重温美好的回忆。友情比爱情来的更长久。
再后来对陆小曼那种千恩万宠,百般纵容。这需要有怎样的度量才能忍受陆小曼如此的任意妄为,不懂自爱。也许这就是爱,爱的深,爱的彻底。为了所爱能忍受一起不能忍受的事物。换成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像徐志摩对陆小曼这种爱的男人。此时又觉得他是一个可憎可怜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