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早晨朝阳的升起,三下乡的第五天开始了。在我们起床洗漱的时候,就能听到几个学生的玩闹声,比起我们,学生们总是更加充满活力。等我们吃早餐时,学生已经来了很多,像前几天一样,学生们有在课室里看书的,有在操场玩耍打闹的,有拿着扫把打扫校园的。大家吃完早餐后,做饭的同学擦桌子打扫厨房,准备上课的同学预习教案,调研组的同学也开始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去调研。八点一到,校园里响起学生们的朗朗书声,就这样,我们“传承”社会实践队的一天正式拉开序幕。
八点半的上课铃声一响, 调研组便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出去进行调查,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人会当地话,其他组员面对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也毫无胆怯,努力用动作和只言片语来与陌生人沟通。成功让陌生人填调查表的机率并不高,却也无法吓退勇敢的组员们。而老师们也拿着教案开始到相应的班级上课了,到课室里听自己同学给小学生上课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整个年纪有四个班,三四年纪和五六年纪各合并成一个班。去不同的课室听课,可以学到很多上课的经验,也可以知道不同班级学生上课时特点。今天第三节课,我到五六年纪的班级上科普教育课程。对于这里农村的小学生来说,科普教育并不普及,很多学生都还不知道科普什么。所以我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学生解释“科普教育”这门课主要讲什么。这节课我准备的课件是动物趣味知识普及,选择这个课题可以激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问答相关动物的小知识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
上完课后,还有些时间就到午饭时间了,厨房已经煮了两个菜了,我到厨房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其实只要在空闲的时候,不管是不是后勤组的成员都可以到厨房打打下手。在厨房煮饭的同学,每天早上七点我们刚起床就能看到他们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不一会儿,他们就把热腾腾的早餐端出去,为了让队伍能在上课前吃完早餐,他们比我们早起一个多小时煮早餐。中午,煮菜的同学们总会因为厨房的热气而汗流浃背,但是他们一点抱怨都没有,他们担心的是能不能按时把午饭做出来,同学们会不会饿了。第三个菜煮完后,把饭菜端上桌去,大家就开始吃午饭了,吃完午饭后,一天的上午就结束了,大家也开始午休养足精神上下午的课。
两点左右宿舍外就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大家也起床了,下午一般都是活动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室外活动,有的学生在跟老师学习投篮,有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一起玩游戏,有的学生在学习舞蹈。这个时候是老师和学生沟通感情的好机会,老师们可以抛下上课时严肃的样子,和学生们一起愉快的玩耍,互相交流,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在室外活动中,总会有学生不小心受伤,这个时候老师们就会带受伤的学生去处理伤口,每次看到有学生受伤,身为老师的总会很心疼,总会边安慰边小心给学生处理伤口。
不知不觉又到了放学的时候,孩子有的放学回家吃饭,有的还继续和老师在学校玩耍。而厨房也已经开始忙起来了,为了让大家按时吃饭,他们至少要在饭点的两个小时前在厨房忙活。到了六点,厨房的同学做好饭菜准时喊大家收拾桌子准备吃饭,大家一天忙碌的生活在晚饭中结束了,吃完晚饭后,大家开始收拾衣服准备洗澡,天也渐渐暗下来了,晚上没有事忙,学生们也都回家了,这时大家会坐在宿舍外一起讨论今天和学生们发生的趣事和明天的工作的安排。一天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忙碌、劳累,但是大家都收获很多,就像我每天都能收获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每到了晚上,我总会做一个总结,今天我有三个感受:
第一,学会分享
今天中午吃饭时,队长和副队长对我们进行了训话。主要是针对吃饭这件事,身为后勤组的成员,每次辛苦煮好饭菜后,端好饭菜出去忙完后,去饭桌上吃饭时,菜都已经剩了不多了,或者是比较后来吃饭的同学总是不能吃到菜。针对这一现象,队长在吃饭前对大家进行了训话,让大家学会分享,等齐后勤的同学再一起吃饭,有时饭菜比较少时,大家也可以少吃一点匀一点给没有的同学。大家在听完队长的训话后,也反省了自己,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等齐后勤的同学一起吃饭,后勤的同学看到大家都没动饭菜在等自己,心里也感到暖暖的,在吃饭时刚刚严肃的气氛也慢慢开始缓和起来,同学之间的话也在饭桌上说开了,大家也学会了要互相分享的精神。
第二,学会互相学习
今天我到每个课室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学会和不同的学生沟通,学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解难理解的知识,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虽然我们和其他同学都处于同一层次上,但是每个同学身上总会有我们缺少的优点,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们上课,为了让学生会更好接受知识,学习其他同学上课时的有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互相学习才能互相进步。
第三,学会互相尊重
在上课时,有些学生有可能还说了一些不尊重老师的话,身为老师生气的肯定的,但是正确的方法不是以暴制暴,而且先给学生们讲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在实际行动中我们也要做好这一点,刚来这里时,这里的学生看到我们会说一些不尊重的语言或行为,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相处,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都学会了这一点,身为老师看到这样真的会很有自豪感。
撰文/赖小华
来源/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传承”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