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也是世界读书日,外面下着小雨,南方的梅雨季节像是又来了。美美地伸了个懒腰,冲了杯咖啡,然后在书架上随手拿了本书,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就开始翻开书的扉页。
其实我是一个伪读者来的,书架上摆满了自己在书店、书摊和网上买来的书,看上去琳琅满目,但是认认真真看过的却没有几本。和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的某部委处长有一拼,整面墙的人民币放在那里,一分都不敢花,但是没事时来看一眼便觉得安心。
今天翻开的这本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记得这本书并不是我当时想要买的,当时我在书店准备买的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但是那段时间有作家朋友推荐我多看看“波波”的书,我顺手就将《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就像爱生命》《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黄金时代》一起带了回来,后来就一直放在书架上“珍藏”起来。
我买书有个习惯,一是买经典,若是算不得经典那必定是书名起的好。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和我的性格有关的,所以带回来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沉默的人,我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本精品散文集,应该是李银河老师在王小波极乐后整理的,其中第一篇题目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在文章中说自己“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是妙语连珠”。其实我也有同感,有时候可以洋洋洒洒写很多文字,但是在别人面前表达时总显得惜字如金。
看这篇文章不能不知道的是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说他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他真的喜欢沉默吗?想想那个在亩产能产三十万斤粮食是真理的时期,可能也只有饿死真理的份儿了。
我记得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家里每人的碗里多了一小片腊肉,弟弟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弟弟被父亲拖回来狠狠地揍了一顿。作者说经历这件事后他想如果真的遇到了什么美事,不把他说出来是不是更好。现实也是这样的,大家并不怎么喜欢别人过的比自己好。
和沉默相对的就是话语,然而这里的话语不是自说自话的喋喋不休,也不是耳鬓厮磨的窃窃私语,而是福柯先生说的:话语即权利。反过来说也行:权利即话语。所以这个社会就有很多权威的学说,领袖的言论被奉为“圣经”。而以这些言论为中心的人群就形成一个圈子,叫做话语圈。有很多人费尽心思要打进话语圈,争夺话语权。然而话语圈显然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圈子,像作者说的那样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我平时也是个不怎么喜欢多说话的人,在有些人的眼里像是“阶级立场”不坚定,没有原则和是非标准。我也希望是如此,可惜不是。我们现下活在一个话语泛滥的时代,随时都会刮过一场话语沙尘暴,那是清流与泥石流一起飞流直下三千尺,你说一句话会被淹没,说一万句同样会被淹没,理智的声音少的可怜,舆论的价值分分钟就会被绑架。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冠冕堂皇的圈内大咖出来表态:你们甲方说的没错,但是XX,你们乙方说的也有道理,但是XX。搞的一群想拉权威观点站队的人跟吃瓜群众一样一脸懵逼。
与其说作者笔下的那个年代是不能说,不敢说,不想说,不便说,那么我们这个时代便是瞎说,胡说,乱说。用网络语说那便是喷子太多。说说也就算了,但是有的人总喜欢用歪曲事实来博人眼球。且看一大批标题党让我们应接不暇,有时候一个标题入眼都能马上让你脑补一部岛国电影;有时候炒作者一顿乱怼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的云里雾里,让人不知所从。反正就是要把大家引进一个漩涡,掉进去的人越多经济价值就越飘红。
如今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和传播者。但是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经典的言论和有价值的链接。打开朋友圈那是一条一条的商业广告,打开网页那是一个一个的娱乐花边新闻。难得会在网上掀起一次精神思潮,可是没多久就成了一场被商业化炒作的撕逼大作战。朋友间聊天,问一个作家的某某的作品完全不知,但若是讨论某部偶像剧的剧情,那真是一火车皮都挡不住。所以,有时候我也是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
其实真正的沉默者还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上次我们几个朋友晚上去唱歌,早上四点钟回家,在路上遇到大批的环卫工人黄色的制服包的严严实实的,操着大扫帚刷着街道。我问朋友,你猜他们此时心里会怎么想。朋友说,他们心里肯定有一肚子苦要诉啦。我说不然。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下岗的老工人为了能够做环卫工,那是求爷爷告奶奶啊。他们其中有很多会觉得作为环卫工人其实是很得意的事情,最起码比那些没有正经职业的人要好。但是他们就不怎么喜欢瞎嚷嚷,起早贪黑勤勤恳恳。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沉默中灭亡的”。这让我想到了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应该很多爷辈的人除了山下的集市就再也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了。他们的一生都是沉默的,甚至几代人都是沉默的,在沉默的生活中他们时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左领右舍大吵大骂个三百回合,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论。
人生来就有说话的自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关于这一点我从小就意识到了,因为小时候看父亲去村上开会,都是村领导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听,听会的人就不能乱讲话。好像自古都是这样的,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都是少数人站在台上说,绝大多数人站在台下听。而且还得认真的听,因为不听话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除非你能够站在比那个讲话的人更高的位置上。
王小波说可以在说话的世界里分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无论是自愿的捐献,还是强征的税金,在那些说话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到了重点,就好像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强行纳捐一样,给信徒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上帝喜欢听金钱从纳捐箱口掉下去后的“叮当”声。
王小波想要表达的观点可能很多,我仅仅窥见一斑。而我又是一个实际的人,所以就联系到现实生活,目的不在诟病社会,也不在启迪灵魂,仅作笑谈之余。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句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我也以此结尾,献给身边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
好文,精彩,为好友点赞。
顶一下,推荐阅读~
顶一下,推荐阅读~
傲寒,逛了好久,发现美文亭有了点小变化,然后就是发现QQ都进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