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桐花开放的日子,蛰伏一冬的岜梭二十八苗寨迎来了蛙鸣蝉噪,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岜梭芦笙会。“岜梭”为苗语地名,覆盖杨柳塘镇28个苗族村寨,芦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第二个卯日举行,参加的群众素有“二十八寨,七十二笙队”之盛况。每年二月下旬,当会期到来之时,杨柳塘二十八苗寨,携祭物及芦笙前来,午日,先会集于圣山“构巴仙”祭祀祈雨祈福,未、申、酉日移位于岜梭中心根穹吹奏狂欢举办祭天的仪式。每到这天到来,当地老人都说:去构岜仙圣山上祈雨吧,龙神护巴就在圣山绕着,欣动着风和雾,只有到那里去吹奏芦笙,祈祷这龙神,传递我族人的企望,大地才风调雨顺,才有粮孝敬老人,才有米喂养后代。岜梭苗族人就是这样善待着这自然的。
今年的3月21日,是岜梭芦笙会正是开幕的日子,来自贵阳、凯里、黄平、镇远、岑巩、瓮安等地的各族同胞十余万人,携带着芦笙、铜鼓、板凳等前来参加了这一盛大会。本届芦笙节盛会为期四天。活动内容有吹笙祈雨、笙词问答、踩笙赛装、斗牛、赛马等多个项目,让游客看得过瘾玩得痛快。来自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的苗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数上万人举行大游行,拉开了施秉杨柳塘镇岜梭芦笙会序幕。
省苗学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光林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省政协委员、原省港澳办主任王杨,省文化厅巡视员张明辉及州、县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省苗学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光林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省政协委员、原省港澳办主任王杨,省文化厅巡视员张明辉及州、县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苗族歌手雷艳,以及省内著名歌手也携带“美丽的乡愁”回乡为家乡父老献艺。由凯里学院音乐学院40多名学生精心打造的“刻道意象”情景音乐剧进行了首演,音乐剧再现了苗族姑娘榜金的婚姻故事,反映了古代苗族社会反对舅权制下,人们争取婚姻自由的婚姻的历史,其场景故事感人,情节震撼。该音乐剧结束苗族“开亲歌”只能听不能看的历史,受到观众好评。开幕式还举行了由原贵州省省长王朝文题写的“岜梭刻道文化芦笙广场”石碑揭幕仪式。
杨柳塘“梭氏”苗族多为吴氏,先祖为古吴越之苗裔,生活在江南一带。后因战争逃离江南,隐身于岜梭大山之中。来时,林深岭密,虎狼出没,人们以砍火焰撒播高梁、小米等旱季作物为生。后见到这崇山峻岭的山谷间,是可种稻谷,只是穷于无水。于是族人不得不思考祈雨之事。经巫师卜卦,经过祭祀祈求,果然雨水漂泠而至,泉水也从山谷间流淌出来,形成大大小的泉井,灌溉着这一方水土,人们吃上了稻米。人们为感恩天地,每年举办祭祀仪式,于是,岜梭芦笙节应运而生。它无形中表达了岜梭苗族人敬畏自然,珍爱自然的生态观。乾隆《镇远府志》载:岜梭苗人“以祀五显神,远近邻人,咸集吹匏笙,连袂宛转,顿足歌舞,至暮而还”的记述。刘锡蕃《岭表纪蛮》也载“笙多如林,几乎大军荷戈无异,期时笙歌演沸,洋溢山谷”,也就是这种盛况写照。岜梭芦笙会自明季洪武初年开笙,连年不断,迄今已有640年之久。
说到岜梭芦笙场,我们不得不提想到“七姊妹”的故事。话说2016年春天,全国人大代表施秉籍歌手雷艳女士在家乡人的邀请之下,她回到了岜梭芦笙场。她看到了这个好称“苗疆第一芦笙会”的芦笙场,居然是在一个泥泞翻脚背的烂田里举办时,心里发出一阵阵的酸楚:我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国家级的歌手,怎么能让家乡的同胞还在这种场地里举办活动呢?岜梭苗族文化是有底緼的,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文化的发源地,芦笙场可是民族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必须把乡亲们的期盼带回去,让家乡人感觉受到小康带来的温馨。她说:梦想走遍天漄,最后发现善待家乡才是最美丽的。我们年轻时,只想逃避家乡,逃离母亲不绝的唠叨,远离泥泞而又熟悉的小道,逃避土得掉渣的乡音。然而,当背景离乡久居异乡,才知道乡音的亲切,才知道母亲唠叨的温暖,乡愁在心底里才是最美丽的风景。
回到贵阳之后,一项以“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岜梭苗寨爱心接力、筹建千年芦笙场公益活动全面启动。活动由雷艳与著名画家、贵州省画院院长陈真、刻道古歌传承人龙妞金等共同发起,当代贵州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瞭望天下栏目、贵州省苗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2016年12月25日,以“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为主题的岜梭苗寨爱心接力筹建千年芦笙场公益活动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举办。活动包括苗族文化分享会和现场拍卖义卖活动,所筹资金均用于施秉屯上苗族芦笙场建设。副省长陈鸣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顾久,省外事办副巡视员李放鸣等出席启动仪式,一些公益人士、企业家和艺术家共300余人参加活动。副省长陈鸣明现场启动项目众筹,并扫二维码通过手机端现场捐赠1000元,他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民族文化,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本次共有9件收藏品和艺术品参与义拍,现场竞拍激烈,竞拍者频频举牌此次活动筹集到的所有资金一百余万元。这项活动也称“七姊妹”的故事。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芦笙广场也就是来自于“七姊妹”众筹资金所建,已建设成广场5000多平方米。据悉,今后的众筹资金还将用于修建刺绣、“刻道”、芦笙、古歌等文化传习所。这对于该县的苗族文化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荒野那带刺的花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芬芳。花开一回,鸟羽毛换上一次,其美更艳。摘叶为笛,我们期盼游方场上那美丽的回归。
顶一下,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