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土豆怎样在法国引种的?很久以前,土豆在法国被称为“鬼苹果”(可能是因为龙葵素的缘故吧,土豆发芽的地方含有龙葵素,能致人麻痹甚至死亡),不管国王怎么劝说,农民都不愿意种植。后来有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在一块土地上种上土豆,白天安排一支国王卫队严密看护,但到了晚上又悄悄将卫队撤走。结果人们觉得奇怪,晚上纷纷来偷土豆,种在自己的田地里。就这样,土豆在法国推广了。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都确切地反应了人的一个行为特点----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好奇。
现实中,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比如警察在某个区域拉上一条警戒线,很快就会有很多人围过来;再比如城市里面那些“禁止……”的字眼总会让人印象深刻等等。
心理学将之称为“禁果逆反”,是逆反的一种。“禁果”源于西方神话中的亚当夏娃,他们在伊甸园里偷食了上帝明令禁止的“禁果”,此后,上帝震怒,惩罚他们及其子孙世代承受各种苦难。因为禁止,所以好奇,所以忍不住想尝尝,甚至不惜违反规定。这就是“禁果逆反”。
现在,我们常常将“禁果”引喻为男女之间的“性”,特别是指未婚青少年的“性关系”。不可否认,这很贴切的。而当今的社会上,“偷食禁果”的现象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很多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禁果逆反”就启示我们,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绝对不能左拦右挡、吓唬威胁、遮遮掩掩,简单地将“性”描述成洪水猛兽,往往适得其反。当下青少年未婚同居、意外怀孕现象比较多的状况,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性教育”缺乏科学性。单纯的禁止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作为父母和学校应该是“性教育”的主要责任方,而不应仅仅责怪网上的色情视频和文字。父母和老师应该在孩子青春期适时地讲授一些性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性,消除他们的好奇心。
除了青少年的性教育,在小孩的很多行为养成和培养方面也可以用到“禁果逆反”。2岁左右的小孩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殖器或者排便很感兴趣,作为宝爸、宝妈,你最好不用太担心,这都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千万不要禁止宝宝的这种行为,否则要么会导致小孩越发感兴趣,要么会在长大后造成性心理障碍。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关注,也就是忽视。小孩的很多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或者看护者的注意,你的禁止刚好达成了他(她)的“阴谋”,他(她)会以为你很关注这种行为。视而不见反而慢慢地消除他的好奇性。所以,请放心,一般很快他(她)就“玩”腻了。
“禁果逆反”在青春期可能是最明显的,原因在于青春期一定程度上等于“叛逆期”,所以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最好不要禁止他(她)这、那的,要正确地去引导,像朋友一样告诉他(她)一些常识,帮助他们尽早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
当然,成人也是有“禁果逆反”的,这大致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很可能就是源于亚当夏娃那时的逆反行为。额外提一下,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天生”就怕蛇?这就是“集体潜意识”。
成人的“禁果逆反”由于受到理性的控制一般不会那么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到,比方说你在一个单位需要教育自己的下属不能观看淫秽色情的东西,那么千万不要整天地拿这说事。很多时候,三令五申不如缄口不言、静观其变。
顶一下,推荐阅读~
顶一下,推荐阅读~
像哥哥学习了!美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