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赵贵翁的眼神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了脚跟”。虽然这里是病态的,但与此类似的情况却很普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身处一个相对重要且不太熟悉的场合时,总会担心别人会注意到自己,特别是当你有一些小的“失误”时(比如裤子有个小洞),会觉得很多人都知道了而且私下里都在议论你。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叫“焦点效应”。它的定义是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也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会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
心理学家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来验证这一现象。其中有个实验是让一些大学生穿上一件绘有某著名歌手名字的衣服去上课。这些被试普遍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会注意到自己穿的衣服,但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统计出只有23%不到的人注意到了该同学穿着独特的衣服。这里,自我的主观估计量比实际超出了一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种解释是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比较中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在一些有较多他人在场的时候,我们关注自己的言行,把注意力放在审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上。因为注意,所以敏感,所以导致高估的情况出现。
当然,正如心理学的大多数理论都是正态分布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普遍意义上的并不代表所有个别情况)一样,“焦点效应”也不能对所有人所有场合都“有效”。通常情况下,自卑感较高的人更容易在乎他人的看法,更担心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成为大家的焦点;在性别上,一般认为女性出现“焦点效应”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熟悉的场合比不熟悉的场合较少的出现“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会出现在情绪上,我们往往认为我们的情绪会展现在自己的脸上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我们常常担心自己的紧张情绪会让脸通红,从而让所有人都看出来自己紧张。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表情比自己想象的要模糊得多,而且别人也不太会注意到你脸通红。这叫“透视性错觉”。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需要担心自己在人群中出了点错而成为大家的“笑柄”,只要你本身不是主角、不是焦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注意到你。而且就算当时如此,很快大家也就都忘记了。
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从容地应对人生。
哥哥,你的唯美文字就是我们的焦点啊!心理学家。生活愉快!
感谢你的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