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格格不入,我想崔先生当为第一人。“我宁愿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也不愿汇入那个洪流。”他敢在网上与人对骂、叫板、飚糙话,论当今哪个主持人敢这样;“即兴就是即兴,否则就是欺骗观众。”论当今哪个主持人还能坚持这种原则?转基因在中国一向表现得十分诡异。本来,凡是国外揭露转基因危害的报道,国内媒体一贯装聋作哑,选择性失明失聪。但他自费100万人民币拍摄的40小时的素材剪辑为69分钟的纪录片放在网上供大家看清事实。敢问当今哪个主持人会事实就是到这种地步?也正因为他的这些举动,才被人认为是没吃药的“病人”,而他似乎还挺喜欢“病人”这个称呼,他说“如果我现在是正常崔永元的话,就证明我认可这个社会的病,我宁肯顶着这个称号,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我不愿汇入这个洪流。”
我是看到吕永岩先生的文章,想到了小崔,随后看到中国新闻周刊很久以前发表的关于崔先生的文章,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在他看来,一些圈内人士一辈子只做两件事,出名和维护名声。但他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名声抹掉。与学生们一起坐在博物馆里看书,没人过来索要签名,走在校园里,人们最多指指说,那就个是过气的主持人。
他低头看了眼手机,突然不解地说,“公知”如今居然成了贬义词,“我倒是很喜欢,我自称‘公知’还怕不谦虚呢,”在他眼里,当公共知识分子都成为坏词时,这个社会或许出了问题。所以,他毅然选择宁愿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也不愿汇入那个洪流。
看完文章,我打开网页输入《小崔说事》,随便点开一个,一边看着节目,一边思索着他的“格格不入”,为什么这么著名的一个主持人会“格格不入”呢?我想或许是他揭露了某件事实;或许是他评论时政,针砭时弊,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污点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也或许是他涉及了某人的利益;更或许是他说了百姓想听的话。
他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可能是他看清了这个纷纷扰扰似真似幻的圈子,想过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可是先生的格格不入,正是那种洗去凡尘纯粹洁净的风格,使我望尘莫及。我达不到先生的“格格不入”,但我也不会汇入那个洪流。
我想用我身边的故事讲讲“格格不入”与“格格而入”的得与失。
故事一:一通电话一段感情
小兵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和一个姑娘从小学就是同学,而且关系一直很好,他觉得,他们的这种关系一定会持续一辈子,然而,他们的关系定格在了去年的夏天。小兵在家,姑娘打来电话,说自己和男朋友分手了,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女孩难道一直喜欢你?我仔细的听着小兵陈述着那姑娘的原话“我和男朋友分手了,我很难受,我想让你做我的男朋友让他知道”声音中伴着丝丝哭泣。听到这话,小兵没有答应,只是安慰安慰了她便挂了电话。几天之后他在空间里看到她和男友亲密的对话,他知道他们和好了。但是,他还是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这次没有闲聊,直入主题。“你上次给我打电话是什么意思?”,“那时我心里难受”,“我问的是你上次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电话那头没有回声,“你是拿我当筹码来巩固你们的爱情吗?”,“我不是那个意思”,“那你是什么意思?”好长时间的沉默,小兵挂了电话。我问道:“现在那个女孩有再联系过你吗?”小兵说:“我不想和她做这种朋友了”。忽然想到一个画面,若干年后,女孩身无分文流浪街头,她身边的男友可能早已是别人手中的伴侣,但是如果她还有这么一个朋友,或许在寒冷的夜晚因为没钱吃饭而睡不着的时候,银行卡中会多出几百块钱;也或许在自己孤单寂寞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一个温暖而又熟悉的名字。其实这个故事和主题没多大的关系。我只是在想,当时女孩手中有多大的把握相信“失去”这个朋友可以换回一个未来能不能在一起都不确定的男友。我问:“矛盾是怎么解决的?”小兵说“女孩妥协了,顺从了男孩,”忽然想到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他喜欢黑夜,你开始讨厌阳光/他喜欢熬夜,所以你习惯整夜整夜不睡”最后听小兵说女孩还是和男友分手了。我笑了笑。如果我是那个女孩,我想,我宁愿选择当初的格格不入,也不愿日后流浪街头没有朋友。更其实,当初如果没有她的“利用”,没有那通电话,可能他们还是朋友,会一直是。现在,她得到了什么?又把什么失去了呢?
故事二:借钱与不借钱
最近学校了出了这么一个事,一个同级的同学因为借了10几万的校园小额贷款,前不久到了还钱时期,由于无力还钱跑了,对是跑了,这种做法很对,我想这种事遇我我也跑。话说回来,这又与话题有什么关系呢?有,当然有。关系就在借钱上。由于个人贷款有限,加上支付宝与校园小额提供的贷款渠道,最多只能贷款接近一万。而现在这个十几万的数字肯定要找别人帮忙借。我听说他找一个同学帮他贷了八千多,我知道这肯定远远不止一个同学。我也知道,同学肯定都知道他用这钱去赌博了。但是还是借给了他。现在所有的钱已经到期。至于学校是怎么处理的我没有继续关注,听说这几天有人来学校贴各种小广告催钱。其实我很想见到借钱的那些同学问问,明知道他借钱赌博还用自己的信用去贷款给他。不要说什么是在一个宿舍的不好意思或是他一直烦你、求你之类的话。如果当初没借钱,大不了他会说你小气,不够仗义,但是不会有以后这么多烦心事,你为了他不烦你选择借钱,现在倒好,要钱的人天天烦你你肯定很乐意吧。
而现在可能是要你父母替你堵上你当初的大气和不好意思。选择“格格而入”的你现在得到了什么?又把失去了什么呢?你觉得“格格而入”也不至于现在流浪街头,但你别忘了,就算现在流浪街头也会有人替你。
如果当初因为钱的事变得关系不好了,那也不必在意,见钱眼开的人还是少交为好。当然我不是否定所有的借钱,在借钱之前你一定要知道对方要干什么,或是值不值得你借。
故事三:宁愿现在与你的格格不入,也不愿日后流浪街头
W是我好几年的朋友,前段时间他和我聊天,说到他大学的生活,也说到了他宿舍的情况,他说“总是有人在他中午睡觉时放音乐、晚上睡觉之前也总有人抽烟、总有人睡的晚打扰别人、当他正在看书时室友叫他出去逛,其实他不想去,室友也总会说虚伪、装,因为无奈他也只好陪他们去逛,无非也就是闲逛,一件正事都没有。”听他抱怨了好久,我告诉他“首先你要让你的室友知道,你在午休时不想被打扰,晚上吸烟的话烟味呛的你难受,逛街本来就不是你爱好,不过为了增进宿舍关系你也要陪着去几次。下次还要有放歌,吸烟的事,你一定不能再和颜悦色了,这样他们永远不会为你考虑也永远不会改,你一定要严肃的说。”几天后W打来电话,说他们有所改变。其实结局我早就想到了。
我想遇到这种情况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人多了难免会有生活习惯的不同。你不喜欢的事首先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但如果对方还在知道的情况下继续自己一贯的作风,那就不必和声和气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和声和气别人会觉得就算下次还这样你也只是说说而已,而只有当“一本正经”的和别人说一件的事的时候,对方才会感觉触碰了你的底线,才会把这件事引起重视。就算因为一件事关系不好了,那也没关系,至少会因为这件事让对方知道你的脾气和底线。
孤单不是一个人,当你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努力合群的样子才最孤单。你害怕孤单,踏出了那一步,可是当你融入热闹的氛围中,你却发现你喜欢安静了,只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语没有交集该怎么进?大学了难道你还不能有个自己的爱好了?还害怕他们说“虚伪”说你“装”说你“作”吗?你确定还要和他们一样无所事事才叫“合群”吗?
与其这样,我宁愿现在与你的格格不入,也不愿日后流浪街头。
顶一下,推荐阅读~
顶一下,推荐阅读~
生活大剧场,快乐真自我。大哥,生活快乐!
生活中永远不缺少正直的人,愿我们都不被生活的污气所感染。
顶一下,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