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后又踏上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且又故地重游了班加罗尔,这座有着”印度硅谷”之称的花园城市。原本担心记忆中那满城密布的大榕树会不会像国内某些古城古树那样的命运,却惊喜地发现它们居然依旧繁茂。虽然城中原来的土路已改成了水泥路面,但大多依树而建,尽管这样道路显得狭窄而不规整,尽管车辆拥堵时有发生,但我明白这是对于这座古城来说最好的结果了……再次进入当地著名的ISKCON神庙,信徒们依旧熙熙攘攘,安静有序。没有香烟缭绕,没有狂热的膜拜,人们都赤着脚,或扶老携幼,或成双成对,有的手捧一小朵黄花,表情宁静自然,就好像平日里喝一杯水那样习惯而普通……看来这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并未给这座古城的风貌以及生活在此的人们带来太大改变,虽然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前5大信息科技中心之一,虽然它已经有近千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从事IT行业。
一直以来都觉得国人对印度这个邻邦了解甚少,即便是现在出国旅游人潮汹涌,也少有人将印度作为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人印象还是来自于西方媒体选择性的报道和国内媒体偏向性的引用,例如贫穷落后,治安混乱,还有种姓制度的愚昧,宗教冲突的野蛮等等,其实在我看来偏见居多,试想一个曾经有着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比肩的伟大文明,近现代史上又无大规模内战和文化清洗,且实行西方式民主制度六十多年的国家,真的会很愚昧吗?一个诞生了修心济世的佛教的圣地,一个有着多种浓厚宗教信仰传统,吃素的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国度,人民难道会很野蛮吗?……
于是我更愿意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了解印度这个国家: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来印度,让我震撼的不是德里和孟买贫民区里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是他们对贫穷不加遮掩的态度。特别是在那些孩子们的眼中,似乎看不到一点悲苦和无望,几年前引起国际轰动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对此就有非常真实的描写。其实贫穷并不可耻,也无需刻意掩饰,只是当下物欲至上的世俗观念深入人心,而这种只有宗教情怀才可以理解的境界反而被曲解和误读,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贫穷的人都是痛苦的,似乎贫穷本身就应该是罪恶的。
我眼中的印度人是自然平和的。接触过的印度人普通人,从商贩,保安到清洁工,大多和蔼友善;一路上不时看到牛,狗,甚至猴子在周围闲逛;车辆和人群穿梭于枝繁叶茂,色彩鲜艳花草树木之间;还经历了一次车辆碰擦的小事故,司机捡起撞掉的反光镜,双方打了个招呼各自继续上路……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时出现过的一些诸如盲目崇洋媚外,炫富仇富等问题,我在印度倒是没有发现。与当年国内开放之初相比,印度人似乎比国人多了些乐观和自信:或许这与近代史上被英国直接统治近百年以及英语的普及相关,他们不缺乏对西方文化及制度的了解,也无太多沟通的障碍,所以在欧美生活的印度人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也更容易被主流社会接受并在职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当下国内过度物质化的风气相比,印度人又似乎多了些自律和平等:除了宗教的原因之外,实行的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也应该对此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印度近二三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不过是被经济发展更快地中国盖住了风头;尤其在改善民生方面,印度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10年义务教育,公立医院免费医疗,到基础设施改善,以及低收入者补助等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连以往被诟病最多的种姓制度,现在也在政府推动下被弱化成职业或阶层的划分。
印度当然不是完美的理想之国,面临着所有发展中的国家都经历过的种种问题,而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历史和传统文化悠久,多种族多宗教,又是联邦制的大国来说,更具其复杂性……而我们应该撇开偏见,独立客观地分析,以善意和积极的眼光看待印度的现在和未来。
相关专题: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