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偏城的人,一向只知道城西有个西山公园,那里有烈士陵园,几百个平方的占地面积,每年除清明那天开放几个小时之外,平常大门紧锁着。根本就没有“公园”的样子。加之也没有人记得去好好的绿化,树也少。陵园后面的那片桔子园也要死不活的,没有一点生机。根本不可能为市民提供什么休憩之地。
偏城除了西山公园之外,还有个叫东山公园的地方,好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魁星阁山,也就是廖家岩以东的那一片地方,早在民国时期都已划为公园了的。施秉县志载,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将那里作为“中山纪念林”,随即改为中山公园。因地处潕阳河南岸,又是县城正东方,又名东山公园。这是一个有河流、村落、耕地和森林组成的公园。自的潘家坝至诸葛洞,山峦绵延六、七公里,全是茂盛的森林。
从县城的三角洲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魁阁山。魁阁山上有文笔塔。文笔塔呈园椎形,直径为3.67米,通高9.5米,通体白色。有人调侃说:美国的军事卫星曾扫描个这个塔,以为中国又建了一个火箭发射台——原来是文笔。这也难怪,这确实太象火箭头了。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更何况所涂的颜色是纯白色的,也太耀眼。早在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晚清提督罗大春(罗大春,施秉县城的施家冲人,凭借过人的勇敢和机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清廷授予“冲勇巴图鲁”称号,被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章太炎的老师、俞平伯的祖父)誉为晚清“中兴名将”。)捐银若干修起的一座石塔。原塔塔墩用大块方石砌成,六方形基脚,基脚之上,用方条石砌椭圆形边圈,中间用石灰与鹅卵石参拌堆砌。椭圆形石柱直立而上,下粗上细,顶部成尖,形似毛笔状,故称文笔。与昔日观音阁、魁星阁、玉皇阁并称“三阁一笔”为县城四大人文景观。1966年修筑窑坪门前水渠,为取石之便,将文笔塔炸掉,石头全部用来修水渠了。改革开放后,为再添施秉旅游景点,由县政协牵头,会同城区六个村委会及社会贤达,倡议集资重建文笔塔。经群策群力,1999年重建了这个类似于火箭的文笔塔。
魁阁山就在潕阳河东大桥桥头,有小步道蛇形而上。步道由鹅卵石铺就。路的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和竹林。林子很深,道路封得看不到天空。一路有简易搭建的小庙,有斋堂。在一处林荫处,我们能看到一处庙宇来。庙宇的一头写作“飞山庙”。飞山庙在黔东南州南部的很多县的农村有很多,在潕阳河一带,很少见,或很多年不祀了。谈到飞山庙,人们自然想到杨再思。杨再思,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享年88岁。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酋长,人称“飞山太公”。其父是杨居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称盐王,即楚。杨率领“飞山蛮”残部,降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降附楚后,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分封制度,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马楚政权被宋灭亡后,杨再思率领各州的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威远侯”碑现收藏于会同),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敬畏,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
那么,在施秉何以也祀这位“飞山”酋长呢?《镇远府志》(新志)第144页载:“再思,正堂之父,镇远土通判杨氏之远祖。在宋,授进义校尉,封惠远侯,抚黔苗有功,惠爱于民,民为立飞山庙以祀之。”又载:“飞山庙,在东门外,即唐时诚州刺史杨再思也。偏桥右司是其苗裔,故立庙祀之。”“杨正堂,宋熙寧年间授进义校尉,平苗有功,留守横坡。”由此看来,“飞山庙”能“跑”到这偏城来,完全是因为其杨再思之子杨正堂因“平苗有功,留守横坡”——也即现施秉甘溪望城一带,而且其后代均在这里居住,并当上了土司,即偏桥左土司和偏桥右土司。
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进士陈珣,曾任大理寺少卿。他对施秉杨氏有考证,他在自己编撰的《施秉县志》(已失落)说:“再思,正堂之父。现偏桥两长官之远始祖。镇、施有数处庙祀,拟当入施秉名宦。”可想,虽说杨再思是在几百公里以外的诚州当刺史,而他则成为施秉的“名宦”,这必定与他的这位儿子杨正堂有关了,而杨正堂给其父立飞山庙祀其父更是在情理之中了。
魁阁山其实叫廖家岩,民国《施秉县志》载:“廖家岩,与打杵岩相向。明初,廖道士立坛于此,曾有三白鸥绕之,今其址犹存。乾隆四十九年建魁阁于上,今仍之。”也就是说,这魁阁山原来是由一个姓廖的道士,在这里开坛布道,讲授器道法门。而每到开坛布道之时,经常有白鸥绕道这坛飞翔,人们都觉得很神,认为这道士得道了。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人们就在这经坛之上建起了阁楼,取名魁星阁,魁阁山因名。魁星阁现已不在了,只留下遗址。现人们又在原址上立有小庙,至于祀奉的是什么神,我不得而知。
离开魁阁山,沿潕阳河顺行,这里有田园美景,有老舍木屋。两个村落,一名窑上,一名下窑。有汉族、苗族、革家。人口不过两百多。可这里确是施秉县城的“大菜园”。这里的人十分勤快,趁着城里人纷纷把土地出让给商家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田留了下,并把这些田园划成“井”状,建起了大棚,种起了早熟蔬菜。城里的生活用菜几乎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因而人们将这里叫着县城的“大菜园”。
窑上和下窑村子的门前就是潕阳河,当现代的陆路交通取代了水上交通之后,门口的河不再有明清时那种繁荣的运输景象。这里的年轻人也不会再象他们的先辈们靠着爬船,放木远去洪江换盐巴。如今,流动的河成了人们养殖水禽的天地。河中的鱼也很多,只要有客人到,他们也很传统地到河边去撒下几网,非人工养殖,河水煮活鱼,来得天然,味也天然。
东山公园四季都是绿色的,因为这里生长的都是常绿树,而这些常绿树则又以针叶树枞木为主,四季都不落叶,树木高大挺拔。潕阳河是白鹤的生命线,这些鸟吃饱喝足之后,常飞到枞木上去休息,白鹤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前文所言之祭坛“白鸥绕之”,在我看来也不觉得神秘,因为这些的鹤每天都在东山公园的森林之上成群的“绕之”了,枞林已成为鸟的乐园了。
东山公园还没有正式开发,森林里也还没有步道,或许这样会好一点,因为这里人进入过,每到雨季到来时,用不了几天的时间,森林里会长着很多的菌类,有红、黄、紫、白……特别是以枞树菌和奶浆菌最多,每到生长的季节,城里人也要到这里来光顾,他们也想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获得一种满足感。
偏城东山公园,群峰横空,蜿蜒起伏,既有山峦叠翠、峡谷溪瀑之景,又有茂林修竹、平湖芳草、果园飘香的田园风光,她以清翠、清新、清奇著称,是城市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让我们走近偏城,走近偏城郊外的东山公园吧!
紫夏/作二0一五年九月十六日于偏桥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