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这次三下乡的课程中,我们给每个班都开设了一堂礼仪课,结合古今的礼仪区别,使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亲诗有,习礼仪”。
这堂礼仪课先由小朋友们都熟知的《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引入礼仪话题。再由人小时候的诞生礼讲至成人礼,由成人礼转至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之礼到见面拱手作揖礼。在讲解拱手礼时,小朋友们都自发的根据老师讲解的动作自己行拱手礼。
讲至飨燕饮食文化礼仪时,小朋友们都积极回答每个蕴含中国特色文化节日时的节日礼仪,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等。至饮食,讲了我国特有的“筷子礼仪”。“乞讨筷”、“泪筷”、“半途筷”、“乱筷”等形象又生动的表现出“筷子文化”中使用筷子的禁忌,小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中途穿插渔村吃饭前要用筷子绕碗几圈表示绕过打渔时遇到的暗礁和旋涡再将筷子在碗口放平以保平安的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朋友们由于年级较小,所以无法听懂一些语言比较深奥的说法以及意味较为深远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中尽量以语言加上动作行为解释的方法来给小朋友们普及,再以语言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为辅,由老师诠释其中的含义。这样小朋友们被课堂中的故事吸引,自然而然的就在课堂中掌握了老师要传达的知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礼仪习俗文化更是无法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就讲授完全,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实用的是餐桌礼仪以及待人礼仪。小朋友们对新的知识都总是充满好奇,这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小朋友们都融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都很好奇的提问为什么,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小朋友们也都积极回答。
这一堂课,做为老师我也受益良多。小朋友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方式无法了解我们的想法,所以上课的时候,要把自己也当成小朋友一样,用他们说话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度远远高于我们,就像今天我给一个班的小朋友上歌唱课给他们展示尤克里里的时候,小朋友们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却都自发性的上前想要弹响这个乐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正是他们这个年纪学习的动力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上课才要抓住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讲授知识的时候穿插小朋友们好奇的事迹和传说,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
比起做他们的老师,更多的,我觉得我们更像他的哥哥姐姐、好朋友。在这暑假短短的十天里陪他们一起学习包括语数外的更多的有趣的知识,我们的课堂不拘束于课室之中,我们的知识还存在于篮网之下、乒乓球桌上、声带摩擦之间。我们陪着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在暑假的这短短的十天里茁壮成长。
撰稿人:郭舒婷
联系方式:13413697332
撰稿单位:岭南师范学院“破晓”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