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灰暗,冷风飕飕,让人心情斐然,回想起多少历史的兴衰,2016年多少个百年前发生了多少故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56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26年北伐军在广州开始正式北伐,1916年中国的护法战争爆发,1896年北京大学堂开办,1856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796年乾隆皇帝去世,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乌兰木通,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立清帝国,1596年中日朝鲜战争爆发,1556年戚继光抗倭,1276年南宋襄阳陷落,蒙古军沿长江进军临安,临安陷落,南宋帝国灭亡,元朝统一分裂300余年的中国。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蒙古帝国正式建立,公元前156年汉帝国七国之乱,公元前206年刘邦的汉国建立等等……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到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时候的中国出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政府腐朽不堪,国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危险,清帝国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一味割地求和。有一丝复兴希望的天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就变质了,统治阶层相互倾压,统治者为了权利自相残杀,终究没有挣脱旧式农民起义的模式,结果是失败了,清军在剿灭太平军的立场上是坚定的,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就显得弱懦不堪,只要西方列强能够保证清帝国在中国的决对统治,清帝国就可以牺牲任何权益。
从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何西方列强对中国不像印度和非洲那样直接侵占,初沙俄外其他列强对中国主要采取的是经济政治上权益上的侵占,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国家的凝聚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是空前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国会讨论是否对中国进行用武力征服进行讨论时,就提出过,“中国的疆域面积比欧洲还要辽阔,一个国家用一种统一的文字,说一种共同的语言,这是非常可怕的”,尽管它正如马戛尔尼所说中国正如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如果没有精明强悍的驾驶员这艘船将会沉没。但国家的凝聚促使国家面对外敌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共同对外,明朝的大顺军与大西军抗清就能从中体现出来,列强谁也不想弄如此大的牺牲,还不如在经济政治上占有最大优势,以政治经济的方式从侧面侵占中国,开放港口,强占租界,夺取军港形成威慑。2、列强之前的权衡关系,列强的权衡中心主要在欧洲,当时欧洲强国林立,互相勾心斗角,当时美洲除了加拿大都相继独立,列强的侵略中心放在了非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形式,主要都是以部落的形式构成,面对这种对手,欧洲列强更乐于接受,拥有着钢炮来复枪的西方帝国,可以说对非洲是唾手可得,除了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几个有国家观念的国家在英勇抗击,其他地区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占占领了。而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中国是集权国家,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强大,虽说出于封建末期,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欧洲如果对中国采取侵占,毕竟劳师远征,必会深陷其中,加上列强谁也不会让其中一方最大最强,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列强形成了一个共识,与其侵占,还不如让清帝国成为工具,保证其最大利益。
再从我们自身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不可避免又失败了,以小农帝国对抗工业帝国,如同绵羊对狼群的对决,很多史学家觉得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更加紧迫,从我个人理解中,正是这场战争真正打醒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中国理解到科技的力量,并以此开启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或许说到这里,很多会联想到书本上对洋务运动的看法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想表示的是哪个国家革新不是为了维护统治,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不是为了维护统治,俄罗斯彼得大帝推行西化不是为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西化改革不是为了统治,维也纳女皇特雷西亚改革不是为了统治,不同的是统治者对改革的态度,清朝统治者对改革的消极态度,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依靠着士大夫的意志在坚持着,再加上本上固有制度的阻扰,最终导致了失败,而相反的欧洲与日本,统治阶层却自身做起,以强硬的姿态进行变革,结果显而易见,他们成功了,成为近现代世界的主宰者,而清帝国成为了一只随时待宰的羔羊。
历史已成往事,如同江水不能倒流,但“我们回首历史,才能面对未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我们何曾不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去还原历史,发现历史,探索历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理1856年-1860年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它的失败而刻意回避它,应公正的姿态去理解它,思考它,找到其中的原因,去还原他,这才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