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松树,就会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极赞松树的坚韧不拔和不畏严寒,可在珠江源头的马雄山,我看到的松树又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松树变成了身躯矮小的灌木,虽然枝叶还是针状,却匍匐在地面上,称为“爬地松”。这和平常所见到的、高大和挺拔的松树,形成强烈的反差。站在马雄山山顶,太阳直直地炙烤着,风很大,裹挟着阵阵热浪迎面扑来,人似乎都要刮得飞起来了,这么强劲的风,很多植物会被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风略小了些,我看到了在石缝中安如磐石的“爬地松”,虽说是“爬”,但它们并不能像爬行动物那样爬行,而是用爬的姿势展示万物争荣的风景。一根主根上生长出很多树干,形状似巨大的章鱼,树干一般有人的胳膊粗细,长几米,十几米,主根吮吸着土壤深层的水分,托举着绿意盎然的树冠,凡是爬过的地方,就爬出一簇葱茏,根,也在贫瘠的泥土里岿然不动。
据资料显示,爬地松的寿命远远高于被誉为“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荒漠胡杨,被生物学家称为残留在地球上最耐久的“活化石”。这种松虽然长不成材,但在它低矮的怀抱里,或它的周围,小花和小草都非常茂盛,它们用耐久不屈的特殊生活方式保护着其它植物,小动物也喜欢在里面做窝。当地人常常拾它来引火,借着树皮上松脂的燃烧,火分外旺盛,火焰里还有中芬芳,当地人也用它来熏肉,味道很香。
爬地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匍匐生长的样子?影响这种松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风。好多植物在大风环境下,还没长高,就已经被风吹折断了。只有矮小的树种能够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这样,经过千万年的适应,就成了今天的模样。看到爬地松,在心中不由暗暗赞叹达尔文老先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多么正确!
爬地松只要有岩缝薄土,就能生存,它不挑剔贫瘠,也不依赖肥沃,天寒地冻也是苍翠依旧,它珍惜被根系所触摸到的每一寸土地,然后用平凡的方式创造出一片自己的色彩世界,它们相依相偎,团结一致,在高原上生出,给这片土地创造出一片生机,不带一丝张扬和尖锐,平凡而又自强不息,给人们带来了一番感动!看到爬地松,我被它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人当然不可能有爬地松那样的寿命,虽然人生命的长度已经固定,但也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努力与恶劣的环境相抗争,顽强地表现自我!虽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比别人多坚持五分钟,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决不放弃!谁说长在荆棘地上的种子不能生根发芽,不能开花结果,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美文网:www.yafu.me)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感动中国的十位最美乡村教师”的节目:杜顺老师是一位残疾人,每天都要走1.5公里的村路,一走就是17年;就是这样一位残疾教师,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虔诚的跪姿,在简陋的教室里、家里的火炕上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升入初中。达芳老师教书育人的真善美,是在一根粉笔、一个黑板擦、两鬓白发、三尺讲台、四季人生中写就的,是大爱无疆的美。……,虽然其他几位老师的名字记得不大清楚,他们扎根乡村数十年,生活环境固然很艰苦,但是他们无私耕耘、默默奉献,难道不是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的爬地松吗?内容来源:雅赋网(www.yafu.me)原文网址:https://www.yafu.me/a/201602/87451.html
挚友,你过奖了,我愧不敢当。对于哲学,我也是略知皮毛,若要说精通,真让我不知该说什么了!
谢谢来过的夸奖!
谢谢好友的指点,我一定谨记你的良言!
谢谢好友光临品读拙作!
谢谢来过光临品读!
谢谢小鹤友光临品读拙作!
谢谢小妹的夸奖!我愧不敢当!小妹的文笔优美,让人流连忘返!希望小妹早日从桃源回来,再聚美文亭!
姐姐对小妹才是过奖!谢姐姐厚爱!我在桃园想念你们!会很快回美文亭看望大家
蓝星哥,你的点评好经典!我受教了,并谨记!谢谢指点!
谢谢挚友再次光临品读!
这句话该由我说,不得了,探险的美文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