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风情万种、香韵撩人,尤以四季花卉为著:春有“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夏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有“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冬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然而,却有一屡屡超凡脱俗的清香,没有姹紫嫣红色彩的点缀,没有难得一回花开的等待,亦没有随时回首遥望便是一道风景的唯美,只有一袭墨绿的衣裳,苦涩、清新、甘甜,轻抿一口,便能品尝出人生百味。
茶叶,在中国东南丘陵一带蓬勃生长,吮吸雨露甘汁,集聚天地之灵气精华,经岁月沉淀,形成一片片朴素而风韵十足的茶叶。
茶香,异于大自然赋予的百花香韵,没有来自大自然,却骨子里带着一股清丽脱俗的香韵。它的香,在于轻轻一挥、轻轻一嗅,方能闻到,而不是扑鼻而来;它的香,在于需要浸泡,时间越久,味道越醇,一如百花等待属于自己的开花时机,经过岁月的沉淀,别是一番香韵;它的香,在于先苦后甜。因为有多苦涩,方能领略到有多甘甜。人生亦是如此。因为跌得有多低,爬得才有多高。茶香的不俗,茶香苦涩与甘甜的纠缠,让一颗烦躁的心,永远无法接近茶香的世界。也许,远离喧嚣,内心如明镜台般明净,方能看得清滚滚红尘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方能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上细细品茗,捕捉它清新淡雅的香,忆起人生的种种以为过不去的坎,和以为能永不磨灭的辉煌成就。其实,一切不过过眼烟云。一如手中这杯茶,品完了,人生如幻灯片般放映完了,一切,便又销声匿迹了。一切,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而今,一切似乎不曾存在,只能活在某个时空,找不着,在回忆中渐渐褪色。
茶香的迷人风韵,不仅在于香,更在于背后的茶文化。茶文化意蕴深长,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均被囊括其中。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有宋代梅尧臣的《茶》、元代林锡翁的《咏贡茶》、清代陆廷灿的《武夷茶》等,今有地球村各部落人民慕名而来的中国丝瓷茶香之路。茶香、茶文化、茶风韵,本该是属于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可现实却事与愿违。也许,茶文化的璀璨过去,是属于中国的历史,可现代茶文化的历史,似乎已经在改写。日本茶道,举世闻名,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代不胜枚举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茶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地传袭,可是,我们没有守护好愈久弥醇的茶文化,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却输给了东方邻国——日本。也许,我们因该反思,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是否自觉肩负起传习中华文化的重任?是贪图安逸、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惬意;还是在大步流星地追求被权势和金钱浸泡了的变质的梦想?中国是发展中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凿实是当代的中心任务,可为GDP贡献不能成为自己欲望膨胀的托词。光是经济发展了,素质不能同步,效果能好?此外,为什么日本能发现茶文化,为什么能小心翼翼地呵护,为什么能使其发展壮大,并开花结果,这些问题,都引人深思。不得不承认,日本经济发展水平略胜一筹,可日本人民对文化的尊崇、守护意识,并非中国人民能同日而语。他们的细心,他们的宁静,他们的尊重,使茶文化在日本流光溢彩。历史应该被铭记,而不应该滞留不前。日本侵略的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日本民族的优秀品质、精神,我们何妨不放下历史的包袱,用一颗平静的心,仔细琢磨借鉴?一个民族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是一个与时俱进、善于借鉴的优秀民族。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开手边的文件,静坐在窗边,端起一杯茶,感受世界上最美的香——茶香,细细品茗,细品人生,细品世界。
很优雅的文章,应该是位很有气质的才女吧?
赞,欣赏友对中国茶文化的精彩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