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一个没落的大家族之后,因生活贫寒,自幼便寄身于五云山和尚寺中,在青灯古刹的简净,松敲棋子的悠然,静水流深的素美,和佛祖的拈花一笑中,逐渐成长,可谓从未体味过一天承欢膝下的亲情与温暖。这是他的幸亦是不幸。
都说世事纷呈,然而看在施肩吾的眼里,却是那般清简,仿佛山水就是他的红颜,日月便是他的知己,那满池的净莲,一如他那琉璃般明彻的心。并非是他涉世尚浅,而是自然那直抵于心的魅力,让他无从拒绝。他是与佛有缘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潜在着“世间无”的禅意。
奈何年华正好的他终是无法做到五蕴皆空,六根清净,他不喜欢如其他师父般,整日焚香静坐,在经贝梵音中参悟佛理,他想要拥抱自然,云游四海,走访名山大川、遍览古木石林,到更广阔天地,体悟人生的真谛。于是,一个清凉的午后,他整理完简单的行囊,便离开了五云山,作别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也许还会归来,也许这一走,便是永别。
在此期间,他访览了许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亦留下了不少清凉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连白居易看了他的佳作都会自叹弗如。如此才情,本可以投到一个达官显贵的门下,求取功名,而生性淡泊的他,却在小有名气时,选择了归隐,选择了在白云溪水,落日烟霞中,参悟自然的玄妙。只是这次,他没有再回去,而另择了一片更为清幽的地方——洪州西山。
他就像人们眼中的逸士仙人,能够为浮躁的社会带来清凉。洪州西山原本就有“十二真人羽化成仙”之说,故而,施肩吾隐居于此,倍受当地村民的尊敬与爱戴,也时常会有文人墨客、访仙求道者慕名前去拜访。其实,施肩吾自己也很敬慕十二真人能够参悟天机,看破红尘而羽化成仙。他在《西山静中吟》中曾说:“若教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若可,他愿意在西山中寻觅清欢,皈依本真,成为羽化成仙的第十三人。
而一个人的到来,却打破了他那原本平静的西山生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一个名叫徐鼎的青年来到了施肩吾的清幽竹舍,向他谈及了大唐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受到了奸佞势力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迫害,如今干戈四起,山河动荡,民不聊生,就连他那为民请愿,秉性耿直的舅舅凌准也被贬到了荒蛮之地,即便是待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之日,也不能回来。
对于凌准,施肩吾并不陌生,他欣赏凌锥的才情和体恤百姓的慈悲,未隐居前,一直与之相交甚笃,互视为知己。谁知,才分别几载,竟有如此巨变!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就这样掀起巨大浪涛,再难以平复。怒火中烧的他不禁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西山,来到了高翔龙门寺中苦心读书,以备科考。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施肩吾果然不负众望,一举中的,被钦点为状元。
可怎奈,他出身寒门,既无上面提拔,又无后台支撑,遂并未予以重用。于是,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又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便只能踽踽官场,黯然地忍受漂泊辗转的命运。而后幸逢挚友白居易,才被荐为洪州刺史李宪的幕僚,掌管一些当地的政务要事。施肩吾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断案如神,深受百姓的欢迎。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插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民,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
施肩吾虽未遭贬谪,却也看透了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和官员们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相互残害的社会现实,为此,他也联想到了其祖父在官场上因事而被迫害以至全族皆受牵连的情形,心情沉重不已,再不愿混迹其中。于是写下了一首《上礼部侍郎陈情》道,“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表示不求朝廷重用他,授予他什么官职,他惟愿回到那依山傍水,清舍寒枝的清净地,自给自足。
不久,他便毫无留恋的离开了官场,再次回到了那片安宁的西山“游惟观”。多年前,他的离开是为了扶正祛邪,而此时入山,则是为了明哲保身,他虽有济世之心,救国之志,可怎奈,当权者并不领情,所谓达者兼济天下,而他,唯有选择独善其身。他曾寄书与好友徐凝曰“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性林壑。”,他的志向并不在于世俗官场,而是希望远离尘嚣,养性于云林溪壑,皈依道家,寻仙悟真。遂世人称之为“华阳真人”。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在养生、练气,形与神、性与命等方面皆有所参悟。著有《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养生辨疑诀》等比较经典的传世之作。本以为余生可以如此安然如风,清凉似水的度过,在自然万物中感知生命的真谛,可怎奈,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人间已没有了净土,西山这片清幽之地,也成为了人间炼狱。
无奈之下,时值暮年的施肩吾只得再次离开西山,步入现世的洪流乱烟中。作为施家的直系传人,他毅然地挑起了拯救整个家族的重担。在硝烟四起的环境下,竟亲率众人不惜长途跋涉千里移居至澎湖(台湾),以躲避战乱,成为了民间开拓澎湖的第一人。初抵达那罕有人至,荒草丛生的海腥燥气之地,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施肩吾却是首当其冲,下海采珠,锄禾开户,如一剂镇定剂,瞬间安定了众人焦躁的心。渐渐地,澎湖旧貌换新颜,放眼望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男耕女织,怡然自乐,恍若桃源仙境。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从施肩吾的诗句中,便可知他在开拓澎湖之际的欣慰之情。这次,他终于可以清宁的安度晚年,皈依本真,只是,他始终有所缺憾,没有人知晓,在离乡之前,他为自己修下了假坟,祈求晚年能够魂归故里。是呵,有谁会喜欢背井离乡,终老于异地呢!纵观施肩吾的一生,仿佛都是在出世与入世中辗转徘徊,也许,他真正做个独善其身的隐士,能够留在家乡安稳度日也未可知。可奈何他有着一颗高蹈世外的淡泊之心,又有着一个济世救民的仁爱禀性。
其实,施肩吾所取得的成就远多于其人生的缺憾,他虽未实现羽化成仙的宏愿,却成为了被后人深深敬重的道学家和诗人;他虽客死他乡,却成为了民间开拓澎湖的第一人,永垂青史。也许,这些成就并非是他想要的,但倘若时光可以倒流,我想,他依旧会不改初衷。
文:笑红尘 QQ:786835068
把人生最美好的场景,融进秋日的小诗中,把最美的诗,最美的画,最美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