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气节”还是“气邪”?

闲云野鹤的空间作者:闲云野鹤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4-10-03 14:47 阅读:397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礼记·檀弓下》有个故事:齐国发生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备了饭在路边,救助过路饥者。这时有个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破烂不堪的鞋子,踉跄地走来。黔敖见他饿 成这个样子,便左手端着饭,右手端着水,对他说:“嗟,来食!”(喏,来吃!)。那位饥者生气了,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食”才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黔敖听了连忙道歉,说自己不是有心的,请他过来吃吧。但这位饥者执意不肯吃,扭头便走,没走几步,便倒地而死……

这个故事的完整版就是这样。

有人认为,“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位饥者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是个有气节、令人敬仰的人。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饥者所为,算不上什么“气节”,只是“气邪”罢了!

到底是“气节”还是“气邪”?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一番。

生命固然重要;但“气节”似乎更重要,否则孟老夫子就不会说“杀身以成仁”的话了。汉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留胡节不辱”;春秋时的介子推“不言禄”,携母逃绵山,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做晋文公的官;文天祥在凶暴的蒙古大汗面前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于现代的“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的大气节而慷慨就义者,更是数不胜数,朱自清、董存瑞、黄继光……能列出一大串光辉的名字来。

然而,我们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这些人、这些事迹,之所以被称为“气节”,令万人仰慕,总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大”,一个是“值”。

“事有巨细,人别良莠,分而思之,智而行之”。

韩信在受“胯下之辱”时估计也是有过思想斗争的。一群小流氓叫嚷着:或刺我,或“出我胯下”,韩信“孰视之”,然后才“俯出胯下”。司马迁赫然写“孰视之”三个字真是非同小可!活画出韩信的心理活动:比起宝贵的生命和未来的事业,眼前的事情,这件事实在太小,为此赌命,太不值!于是,他选择“忍耐”。

什么是“能耐”?在某些时候、某种情形下,能忍耐就是能耐。韩信是个有能耐的人!

苏轼作《留侯论》对此曾有极精当的论述,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者。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里的关键是“挟持者甚大”和“其志甚远”,即“值不值”的问题。

回头我们再说说那位“嗟来食”的饥者。假如碰上韩信那种情势,他会怎么样呢?我想他不会一剑刺过去,也不会受“胯下之辱”,怎么办?多半自己脖子了事。孔子的弟子曾参,听说了“嗟来食”这件事,对那位饥者也很不以为然,他说,人家已经向你道了歉,那就应该吃了才对!因为这件小事而献身,实在不值,更谈不上甚么“气节”了。

不是气节是甚么呢?“气邪”,一种莫名的邪气罢了!这是极愚蠢、极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成熟、不计后果、动不动就发邪气的蠢人蠢事,屡见不鲜。

据报载:三男二女在饭店喝酒,吵叫声高。对面喝酒的李某瞅了一眼。“你瞅什么?”“看一眼不行啊!”其中二男拎酒瓶打李头,李拔刀捅去,一人死,一人重伤……又,一女反对其男友夜不归宿看“世界杯”,凌晨到家,激烈争吵,女从九楼坠下身亡。……为争一口气,小事酿大祸,是“气节”吗?绝不是,是气邪!

“小不忍则乱大谋”。该有“气节”时自然要有“气节”;该控制情绪时一定要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控制未来”。“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只当“没看见”,巍然保持一种冷静的淡定与从容,然后去解决,这才是大能耐、大本事,这才是大智者、真“气节”!

“嗟来食”者表面上似乎有“气节”,其实,他不过是个邪气冲天的蠢人罢了!

相关专题:韩信 情绪 勇者 饿死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气节”还是“气邪”?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