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论以“车”取人

墨未浓的空间作者:墨未浓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3-12-06 10:08 阅读:1109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论以“车”取人

□墨未浓

据《史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外貌丑陋。子羽也是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子羽要事奉老师,老师以为他体貌难看,不会成才,没有接受。子羽回乡后,致力修身,处事光明,从不为私事去见公卿大夫,其美德受到广泛赞誉。

子羽游历到长江时,跟随他的弟子达三百多人,美誉在各诸侯国中传诵。孔子得知后,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靠相貌评价人,靠不住啊!我失去了一个好学生。

这个历史故事是“以貌取人”的出处,“以”是根据,“貌”是外貌、相貌,“取”是衡量。以貌取人就是根据外表、相貌,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人的长处并不体现在外表和相貌上,一个人既德才兼备,又长得英俊,当然是件好事。但那些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大都长得不好看。以貌取人,常常误判,失去人才,贻误事业。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曹操慢待长相丑陋的张松,使张松将本打算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丧失了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孙权嫌鲁肃推荐的庞统长得难看,与一代英才失之交臂;唐德宗因钟馗相貌怪异,加以羞辱,导致才华出众、武艺超群的新科状元自刎而死。

时下,以貌取人不但仍然是人们常犯的通病,而且还有了现代“升级版”——以“车”取人。

据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晓东教授,骑自行车参加省政协会议,因没乘坐轿车被拒之门外。朱委员说明来意,不行,亮出证件,也不行。好说歹说,门卫才“大度”地允许他从后门员工通道进入会场,自行车还没地方放。

京城一位记者开着红色“小夏利”到人民大会堂从北门入场开会,警察见了,立马将其拦下。记者出示请柬、证件,警察才无奈地说:“你就停在那儿吧!”记者一看,是树棵子下面,只有半个车位。

叶青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时,下去调研总是自己开车,既轻车简从,又能多坐个人,避免浪费。可到了地方,门卫却不让他进大楼,说:“司机在外面休息”。

小汽车在中国俗称“轿车”,既为“轿”,就和“官”相连;既为“官”,就要依品级不同对待,这便形成了一些人以车取人的价值取向,把坐车与否和车的好差当成人的身份、地位象征。

人分男女老少,车有三六九等。车中有轿车,也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轿车中有豪华车,中挡车,也有一般车。按照规定,省部长乘坐奥迪车,如今,我国私家车已普及,大街上跑的奥迪车里,坐的肯定不都是省部长。

反过来讲,坐一般车的也未必就不是重要人物。上个世纪50年代,周总理到东四报房胡同的外交部宿舍视察,坐的就是一般车,总理还把车窗摇下向附近群众招手致意,既无警车开道,也没车辆陪同,视察快结束时,才赶来一位民警。

乘什么车绝不是值得尊重与否的标准,有些人外表朴素,但品质高尚;有些人学识渊博,但生活简朴;有些人身居要职,但作风平民化。

如果见了高档车就毕恭毕敬,见了普通车就上前阻拦,见了自行车就眉头紧锁,见了坐车的就敬礼,见了开车的就瞪眼,不但不能给那些应该尊重的人以应有尊重,还会把领导和群众隔离开,严重助长某些人的官气和奢侈之风。

大量取消公务车后,开车将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技能,以车取人,肯定误事。

相关专题:自行车 尊重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论以“车”取人的感言
    • 游客 2014-01-16 评论

      说得在理!现在,报刋还有以钱见报呢!2014.1.16.

    • 七代 2014-10-31 评论

      顶一下,推荐阅读~

    • 墨未浓 2015-02-14 评论

      感谢七代推荐。

    • 游客 2015-05-22 评论

      人敬阔的,狗咬破的——规律。

    • 墨未浓 2015-06-20 评论

      讲的在理。

    • 游客 2015-10-22 评论

      官员读了少上当。

    • 墨未浓 2015-11-08 评论

      好。

    • 探险是人生的品味 2015-11-08 评论

      顶一下,推荐阅读~

    • 探险是人生的品味 2015-11-08 评论

      不错,赞

    • 墨未浓 2015-11-08 评论

      谢谢推荐。

    • 墨未浓 2015-11-08 评论

      鼓励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动力。看到你的鼓励很高兴,再次感谢。

    • 游客 2015-11-09 评论

      难得好文,赞一个。

    • 墨未浓 2015-12-04 评论

      过奖了,谢谢。

    • 游客 2015-12-11 评论

      此文的意义在于为公车改革制造了很好的舆论。

    • 墨未浓 2015-12-24 评论

      谢谢,欢迎来访。

    • 如梦如烟 2017-06-26 评论

      顶一下,推荐阅读~

    • 如梦如烟 2017-06-26 评论

      全文诙谐有趣,有理有据,大大地讽刺了那些只看外表的人!

    • 墨未浓 2017-06-27 评论

      谢谢推荐

    • 墨未浓 2017-06-27 评论

      谢谢难得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