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即便所谈内容是不着边际的话题,你也能从中获取到一些东西,它能让你在无意间从一种心境转换到另一种心境。自那次交谈后,我似乎开始意识到上面我所说的问题了。于是我开始思考类似“我为什么而活?”这样看上去和听上去都很扯淡的问题,以及她也提到过的有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我又开始捣腾自己的内心了,老实说吧,刚开始的时候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二十多年的生活理念突然受到了动摇,危机感急剧加重,在这样的状态下,再淡定的人也淡定不了了吧!在这过程中,我还得感谢许同学借给我的一本书,厄尼斯特。科兹的《The Spirituality of Imperfection》,是关于心理学的读物,算属于心理治愈系吧,这本书让我在思考某些问题的时候保持了一颗中立不偏激的心态,这很关键,否则的话,一不小心走火入魔了,估计我又会回复到之前的状态或者更糟糕(就是整天都忙的很恐慌,看似有一定的目标,但对当下和未来都很不确定,生活处在游离态)。所以谢谢这本书,也谢谢许同学!
回到问题的重点上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之后,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网络上寻找资料,做了一个测评,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性格,觉得说的很在理,然后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找到的资料做了个筛选,保留了一些觉得很受用的,然后开始狂啃,对于我这种喜欢阅读但不擅长交流表达的人来说,我觉得这是最合适最好的方式。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有效果的,至少这段时间里,我每天呼吸的都是愉快的空气,用喵的话说,我这段时间亢奋的有点不正常。但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老实说,我还是有点不自信,没有必胜的信心能够将这样的心态持续下去,毕竟过去有太多的短暂的豁然开朗的时候了,但我知道这次有点不一样,虽然我说不上来有什么不同,但就是不一样。我每天都会自我暗示,努力让自己相信这样的状态会伴随我一生,我会是个全新的我!由墨菲定理来说的话,这一切都会发生的。
这段时间看了许多书,或许这些对我都有所作用吧:安妮的《春宴》是在火车上看完的,看完之后陷入一种比较颓靡的心态里,安妮的文字能让我感觉到黑暗的召唤力,很奇怪的感觉,估计与读者心态有关吧。伍娟的《生死墨脱》是宅在寝室里看完的,墨脱一直是我浪漫主义思维下的一处必去的地方——莲花圣地,知道它也是得缘与安妮的《莲花》一书,看完《生死墨脱》之后,终于将我从幻想中拉回了现实,决定还是将这样的浪漫停留在精神层面吧,相比于小命,浪漫什么的都是浮云了;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还有三分之一没看完,故意搁浅的,许多观点很鞭辟入里,但我觉得得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故在看了三分之二后放弃了阅读,不过最终还是会把它看完的;厄尼斯特。科兹的《The Spirituality of Imperfection》是在338看完的,每次吃完饭后的半个小时都是我的课外阅读时间,许久都没有希望一本书慢点看完的心态了,看这本书的时候倒是出现了,如果无法静下心来看的话,这本书应该会被定义为枯燥无味型的吧,太多精神层面的内容了,给人感觉有点空,但对我来说很受用,我觉得自己是看进去了的;乐嘉的《人之初,性本“色”》是七夕那天在网上买的,第二天就到了,今天刚刚告罄,是关于性格分析的书籍,属于耐看型,只是里面有太多专业分析层面上的东西,有些难以理解,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看。我一直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有朋友劝过我说,不要被书籍腐蚀了,他看我已经活的越来越不着边际了,估计有些着急了吧,感谢这厮的关心,但我心里明白,阅读于我,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生估计都戒不掉了吧!
原本想用一段气势磅礴的话作总的,但想想还是算了,花里胡哨的,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认认真真的把自己掰开来,冷静理性的分析自己,勇气可嘉,所以给自己鼓鼓掌。在敲这些闲杂的时候,一直单曲重复着理査德克莱德曼的《爱的纪念》,不管主题切不切合,至少这让整个自我剖析的过程有了那么一点点小情调,嘿嘿,并不一定只有小资才能有情调的,我等一盏孤灯常伴、一杯浓茶在几、一曲单曲循环,氛围也还不错。谁说一定要踏蹄赏花才是最佳呢?竹杖芒鞋不也能任平生么?
如你所说,我也感觉自己现在生活是处于游离态,看似忙碌,却没有目标。这方
其实我也只能说是刚刚从那样的状态下走出来,所以所谓赐教的话,我是没什么
嗯,我不喜欢看书`
我有点类似楼主所言,望楼主赐教。
“我是个固执自卑的人,懒于实践,喜欢想不喜欢做,是一个很纠结的人”、“
是啊,感觉生活没有目标,每天只是忙碌着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