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是黛玉因暮春时节为花落而一时有所感触所写下的诗句,但却也写出了黛玉心中的忧愁与寄人篱下的伤感,即使有宝玉的陪伴也无法将这种忧愁淡化,更何况宝玉也是出于无奈,身不由己,这使得黛玉更加感慨自己的遭遇,由花落联想到如若日后自己不幸逝世会有谁来埋葬自己,记得自己,由此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自幼丧母,由祖母贾母接入家中,因此得以遇见贾宝玉,开始了一段别样的情感,也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状况。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我其实是抱有感同身受的情感的,她因为丧母而进入贾府,在贾府中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即使有祖母的疼爱,也没有在自己家中来的温暖,而且还要感受寄人篱下的滋味,在贾府中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无法享受自由快乐随心所欲的生活,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有没有说错什么,有没有惹别人不开心,整日在担忧疑惑中度过,要靠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惶恐不安,自己的不快乐。
其实,我挺佩服林黛玉的,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活。在我看来,贾府极其重视权势与地位,就拿贾政长女元春来说好了,她被加封为贤德妃被圣上恩准省亲时,贾府竟然还修建了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如若元春不是圣上宠爱的妃子,她在贾府有如此殊荣吗?能够得到贾府中人们的如此重视和尊重吗?我想不会!贾府如此的崇尚无上地位也是导致他们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吧,做人何不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呢?就算有了地位、权势,但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快乐,那那些又有何意义呢?
贾府的没落有很大的原因在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存在吧,但这个人物却也出现的恰到好处,这或许就是作者的精到之处吧。王熙凤生性尖酸刻薄、个性泼辣、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喜欢掌管贾府的事,很有野心。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性格到最后害了全家,使贾府走向没落,弄得家破人亡,自己也没有捞得一个好下场,最后郁郁而终。其实,我认为她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呢?在贾府中如若她不够泼辣,恐怕就不是她去欺负别人而是别人来欺负她了吧,又有谁会去重视她,如若她不对自己的丈夫霸道,不对丈夫在外面的女人凶狠,又如何去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家庭呢?在任何一个女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的吧,既然她是女子,那也就不例外。
有元妃在宫中的得宠做后盾,贾府可谓是蒸蒸日上,但是一旦元妃出了什么问题,贾府的地位也就受到了威胁。从元妃的身体欠安开始,圣上就不再对元妃关注这么多,贾府就渐渐失去了这个“坚强’的后盾了,再加上王熙凤的专横霸道,以及贾府的不断挥霍,贾府自然而然就走向了没落。在此时,贾府想到了薛府,想到了“金玉良缘”的传说,可怜的黛玉与宝玉就因为这样而走向了分离,造就了悲剧。但似乎与薛府的联姻也没有给贾府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导致了黛玉的死亡,宝玉的疯癫,宝钗的孤独,三人成了家族的牺牲品。
就算找到了皇商薛府做依靠,命运也没有让贾府时来运转:封建社会的衰落注定了贾府的没落。随后随着贾珍等的相继病倒,贾府被封,贾珍等被捆走,荣宁两府大乱,贾母因此寿终正寝,王熙凤也因办事力拙失去人心而郁郁而终,贾府最终没落。即便后来贾宝玉、贾兰考试中举,贾府也不再复昔日繁华,宝玉随僧道而去,看淡红尘。至此,红楼终。
十二钗的悲惨结局,贾府的最终没落,让我深觉可惜可悲,但却又在情理之中,由黛玉与宝玉引出的故事至此画上句点,结局悲,但还不至于痛彻心扉,从书中抬起头来,整理着头绪,为黛玉感到庆幸,淡淡的喜从悲来。
“贾王薛史”暗含“家亡血史”之意,警告着我们“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真理。
繁华至极,是没落!
也是牺牲品,不过是贾母制衡王夫人的一枚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