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陈奕迅、杨千嬅。组合起来绝对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林夕曾说,我把写人生的词全给了EASON。林夕说,十年难出一个陈奕迅,林夕说,陈奕迅唱歌不用技巧,而用感情。
林夕也说过,我把最好的词给了杨千嬅。按林夕自己的话说,他是把杨千嬅当作了自己的女儿来宠爱,他也曾对媒体说杨千嬅是他心头一块肉。
陈奕迅,歌神嘛,其风格和代表作我不在这赘述,唱功好归唱功好,但本人是在是不喜欢他那副鬼马、搞怪、哗众、浮夸的媒体形象,尤其是不喜欢他那不太省油的老婆。其实外貌协会的我不是很喜欢主要还是因为他不高不帅。
题外话。就此打住。
中肯的说,歌神就是歌神。他的好歌实在多我都不知从何罗列。几首耳熟能详的是《浮夸》、《夕阳无限好》、《裙下之臣》、《K歌之王》、《淘汰》、《红玫瑰》等等,该人翻唱功力也是一流,比如《一生中最爱》、《望月》、《花洒》等。出于是敬仰和探究前辈,我对陈的原唱歌曲的听的遍数加起来还不及陈翻唱的《一生中最爱》、《望月》这两首多。
先不谈《望月》唱的怎么样,就是这首《望月》,让陈在歌坛崭露头角。1995年的陈奕迅,在新秀比赛上靠模仿张学友的《望月》拿到冠军,那时候他才21岁,有谁会想到,这位其貌不扬的选秀歌手,竟会成为叱咤歌坛的歌神。
成功翻唱《望月》让陈的唱功初见端倪。最为听众,虽然他唱的用心,但是我永远觉得那只是临摹,只是干瘪的翻唱和憋足的讨巧的去模仿张氏情歌。
但是2003年翻唱的《一生中最爱》,却让我改观。《望月》一曲翻唱成名,因为当时能够翻唱《望月》的人实在是太少,可是到了翻唱谭校长的《一生中最爱》的时代,却是香港人才辈出、怪才横出、长江后浪江湖前辈一起横冲直闯的时代,要翻唱会翻唱《一生中最爱》的人实在是太多。可是众人中却是陈奕迅唱的深深打动人心。其实他的声音一点也不像校长。可是声动人。因为陈是一位非常尊敬前辈、对前辈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比如张国荣、张学友、梅艳芳、谭咏麟,比如那首《夕阳无限好》,只为纪念梅艳芳而唱,以谢梅姑对自己的鼓舞。没有录音棚版本的《一生中最爱》,而只有现场版,出于对前辈的尊敬。现场会版本的,陈第一遍用自己的音色唱,那时唱自己;第二遍,陈稍微把声音压瘪压宽,吐词略变粗糙含糊,渐渐向校长的声线靠拢,而不是整首歌都一开始模仿校长的声线,这是对校长对前辈的敬畏,稍有保留的模仿,真心真意的敬畏,这才是让我对此歌百听入耳的原因。这也是陈能够在众多翻唱《一生中最爱》的模仿者中胜出的原因。
在我的概念里,听的最多的是《一生中最爱》,最有意义的是《望月》、最晦涩拗口的是《富士山下》。
林夕的词,鬼魅、隽永、抽象、清丽。比如这首《富士山下》。词里用了很多借代、隐喻的修辞手法。我没有歌中那种丰富的情感经历当然不是很好理解词的含义。突然有段时间狂听也是林夕作词的《再见二丁目》,然后,就豁然开朗了。
《再见二丁目》和《富士山下》都是林夕作词,两首歌歌词晦涩抽象,旋律起伏,说的都是和日本相关的事物,唱的是失恋后的东京之旅。在我看来,《再见二丁目》和《富士山下》就好比一对恋人,二者合起来就是一部故事。男女相恋、分手,然后唱着各自的歌流着各自的泪,不约而同到东京旅行散心。旅行本为散心,没想到旅途一路收获颇多。一路吃喝,或是街头买醉,反正失恋的心情得到很好的释放。在东京街头,他和她转街过巷,两人都在异国的角落流连忘返,人潮涌动的街头,偏偏又擦肩而动。一路游玩散心,女的终于得出了“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的感触;男的也有了“我绝不罕有,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的感悟。男女均是对方最懂最知音最熟悉最适合的人,偏不是最爱的人,可惜是错的时间对的人,等到双方领悟,不知道朋友还有不有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