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时候,魏国的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两国交界的地方的两国村民都以种瓜为业。一年春天,天气干旱,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村民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瓜苗长势明显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好不少。楚国的村民见此情景,就在晚上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踩坏魏国种的瓜。正在魏国村民打算以牙还牙的时候,他们的县令劝他们:“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只是解心头之恨,可是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一个瓜的收获。”村民们无语,县令接着又说:“你们每晚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了。”于是村民们按县令说的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后十分惭愧,再也不进行破坏了,也开始了生产自救。
故事到这里,你肯定要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德报怨的案例了,有人也说过,你的敌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伤害了你,而是轻易地把你变成了你讨厌的人,所以即使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你的右脸拿给他打,对于这些想法,我实在不能赞同。如果你也是这么解读这个故事的,那就说明你也只是书生之见,书未读透。
所谓的以德报怨,都是建立在你的报复能力之上的,比如故事中的魏国村民,既然他们可以偷偷地给楚国村民浇瓜,那同样有能力偷偷地去破坏。所以他们让楚国村民惭愧的同时,也让楚国村民看到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也就乖乖地回去生产自救了。人心是难测的,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你的对手会怎么回应你的善举,有时候如果被对方认为是你的软弱可欺,那你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为对方随时可能得寸进尺。故事中的县令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措施,我想是基于对对手的了解,他知道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对方惭愧,而且也可以威摄对方,如果对方不是知己,当然最好不要改变原本的策略了,不能双赢,也不能让对方占到便宜。
那么一定又有人会这样问,既然人心不可测,那不如大家都不要以德报怨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多简单,但事实上是如果你的怨不但不能伤害对方,反而会更多地伤害自己,那么就不要让愤怒情绪凌驾于利益考虑之上,《孙子兵法》中指出:“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战,合于得而动,不合于得而止。”不可以被自己的怒火给控制住。
在博弈中,有零和博弈,负和博弈和正和博弈之分。当两国的人民分别破坏对方的瓜,最后导致双方都损失惨重,这就是负和博弈。而当一方得利,另一方损失的时候就是零和博弈。当双方都得利的时候就是正和博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想办法避免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的情况出现,当出现这种情况之后,你就要想办法改变这两种情况,当然就要示之于好,以德报怨。但在博弈中,只有带剑的契约才可靠,基于利益永远比基于道德更可信,所以当你示之以好,并希望对方也这么做的时候必须让对方看到你的报复能力。
在雨果的《悲惨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大,他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偷了一片面包,结果被判了苦役,好不容易熬到了出狱,他的通行证上却被盖上了“服过苦刑”、“千万警惕”的字样。于是没有人让他留宿,更没有人给他工作。这时,有一个神父接待了他,但他夜里企图偷盗神父家,被神父发现后打昏了神父,并盗走了银餐器逃到了街上。结果他被警察捉住了,又押回来见神父,神父说:“我这里最值钱的是那对银烛台,我不是也送给你了吗?你为什么忘了把它们一起带走呢?”
一句话解救了冉阿让,同时也使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位充满慈爱之心的人。
这当然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一定会说你又相信人性了,但事实是,如果神父的宽恕对冉阿让无用,那只会鼓励他继续他的行为,所以,如果想真正使他不再偷盗,应该让他相信,虽然这次原谅了他,但自己在愤怒之下依然会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