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前一天的工作日带给职场人的感受总是会与众不同,一份期待,一份平静。出游的计划,随性的八卦总是会让即将结束的今天充满着欢快。我则打开网页,重温英国王子威廉和凯特的世纪婚礼。一对老外的婚礼并非值得我花什么精力去关注,许是涉及皇室,许是出于对欧洲文化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这场欧式婚礼也许会带给我这个东方人对幸福的些许思考。
观礼嘉宾陆续入场就座,新郎威廉和伴郎哈利在场内与来宾寒暄着,这个阶段与中国常见的婚礼没有什么不同,倒是皇室礼节增添了不少高贵与看点。骑警开道,宾利居中,路虎垫后,所有英伦纯正尊贵血统的奢侈品载着重量级贵宾陆续到场,注定了这是一场连世界首富也无法企及的盛宴,而凯特的惊鸿一瞥无疑让周遭的一切暗淡无光。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在我看来,与戴安娜相比,凯特不如戴妃惊艳,但她的端庄和大气毫不逊色,也许是因为凯特是温莎王朝史上唯一读过大学的王妃使然。看来找对象学历还挺重要,嗯。
当威廉与凯特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教主面前宣读爱情宣言时,《Christ is made the sure Foundation》萦绕殿堂,这无疑是最庄重和神圣的时刻。而最让我期待的就是他们说“I will!”的时刻。
金碧辉煌的宫殿、王子与公主的誓言,万人瞩目的排场,这些让女孩子们懵圈的画面,这些只有在画报和动画片里看过的情景在今天依然存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就是文明的力量。我这才想起来我们看过的童话讲的都是欧洲的事儿。
这场婚礼隆重吗?奢华吗?面上看无疑!但我认为,这场婚礼十分的简单,简单到高贵,简单到纯粹,简单到足以让威廉和凯特一生幸福。
看罢此礼,我在想中国的男人们也许要倒霉了,特别是和女朋友或者老婆或者情人共同目睹了这一盛典的男人们。我估摸着女人们要么嚷着去英国旅行,走一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红地毯;要么被拉着去买宾利和路虎;狠点的甚至会要人家凯特手上的婚戒。
我在想,中国人看别人结婚,关注点都是放在婚礼的酒店、婚车的品牌、新娘的配饰还有场面上,并以此作为衡量新人是否幸福的标准。我突然发现,人家的幸福是做出来的,中国人的幸福是比出来的。我不知道,作为旁观者,有多少人尽情分享了新人创造的幸福并送上默默地祝福。
你是否发现,当大主教宣布威廉和凯特两人结为夫妇后,音乐再度响起,二人一同坐下聆听在场所有贵宾演唱《Let the people praise thee》,男女老幼无一例外。这就是传统,是规矩,是祝福,是每一个观礼者那时那刻应尽的义务。新人是幸福的创造者,来宾是幸福的分享和传播者。婚礼就是创造幸福、分享幸福、传播幸福的过程。这场世纪婚礼上的每一个人都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也是我说这场婚礼简单的原因。
国内参加婚礼的人大致分三类:首先,憧憬羡慕型。此类人多是与新人年龄相仿的未婚男女;其次,暖场参与型。此类人在婚礼进行中前半段看新鲜,后半段心里想的是“赶紧完事吧,饿死了,下午还有事儿呢”;最后,嫉妒伴恨型。此类人多是已婚人士,打量现场装饰与排场,婚礼进行中无表情地盯着台上的两位,心里比较着与自己婚礼相比哪个更有面子。总之,结婚是人家的事儿,与我无关,我就是看眼的。
今后的幸福真的是婚礼当天的奢华程度决定的吗?也许有人信,因为起码这足以展现家族的实力,告诉大家我们有幸福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满足了虚荣心。我们很喜欢一时的快感,不愿意去想明天的路有多长。
当今社会,围城内草木皆兵,明争暗斗,突围之势一触即发;围城外尔虞我诈,明枪暗箭,攻城之计欲罢不能。对于爱情和婚姻,我有时会盲目入市的冲动,更多的时候是抱着大盘不明朗,观望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接触过几个女孩,她们不同的是长相与出身,相同多是问我经典的三段论:有房吗?有车吗?年薪多少?这还是简单的,复杂的则要深入了解房子有贷款吗?多大面积?位置在哪?是否在市中心?车子多少钱?什么品牌?拥有几辆?要财产公证吗?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你的钱愿意给我花多少?能养得起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