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短篇散文 > 正文

走不到头的胡同

作者:坦呀
来源:网络 时间:2012-12-27 22:08 阅读:300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看到网上发起过一个投票。“为了北京奥运会,前门大街即将翻新。十几年过去后,大家还会记得那些蜿蜒其中的小胡同么?”记得当时,投反对翻新票的人数占了70%。自那时起,或多或少的,大家都开始有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有多少人在最后的那几个月里去亲自的看了看那些胡同呢?

我曾经一个人拿着单反相机去拍当年正在翻修的前门大街,还记得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封路了。每一条胡同上挂着一个写着属于它们各自名字的大牌子。因为前门大街以后不会再通车了,每一条胡同也都即将被封死或拆除。政府在翻修前,把每一条胡同的名字都挂了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到了那时,我才第一次真正的“认识”这些胡同,才知道这一条条胡同是有名字的,是有着自己的故事的。

自那时起,每当有些空闲时间,我便坐在电脑前搜索着关于这些胡同的信息。蔡家胡同是因为曾经这条胡同里面住着一个姓蔡的大户。大江胡同曾名为蒋家胡同,不置可否,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姓蒋的大户。 掌扇胡同是由“张善家胡同”谐音而来。明代这条胡同居住一户姓张的大户,为人慷慨,经常做善事,施舍食物用品给予穷人。所以,人称此胡同为“张善家胡同”。清朝乾隆时期才改名“掌扇胡同”。正是这时起,我才发现自己被这样的文化所迷住了,被这些历史故事所吸引着。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要亲自去触碰,去感悟。

默默地走进每一条胡同,静静地抚摸老四合院的一砖一瓦。来一碗卤煮火烧、爆羊肚、门框锅贴、褡裢火烧,尝一尝这些过去前门卖苦力的老师傅们的传统吃食。当时那些拉洋车的老人们只吃的起这些下水。大家挤在一起,几个铜钱就能吃的又香又饱的,出了门又有力气继续干活养家糊口。如果前门大街翻新了,这些老砖老瓦下面的“老字号”就都会随着时光的飞逝被人遗忘。政府曾经说过,返修之后会还原这些老吃食的原址,可是无法还原的是这写百年老店一代一代积攒的人气。现在总能听到很多老北京人抱怨这些中华老字号早没了老北京的味道。豆汁不酸了,烤鸭不香了,驴打滚里的豆沙馅儿少了,艾窝窝吃起来没了江米香。或许到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自己早已忘了什么叫做外焦里嫩,甜香滑润,香滑多汁,入口即化了。

也许变得不仅仅是小吃,更多的是北京人的心境。在这高楼林立的北京,早已没有了大杂院的欢声笑语。在这钢筋水泥下的北京城里面,是推到了多少老城墙,老城楼,才盖起了这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在这车水马龙的条条公路、立交桥下面,是扩宽了多少小胡同,才换来了今天的现代化。

还记得10年前的大栅栏是人山人海的。自清晨初始,挤在那里的人们就早已穿梭于同仁堂,张一元,瑞蚨祥,还有步瀛斋…各种各样不停地吆喝声早已响起。那个时候路上还没有那么多的私人小轿车,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坐着无轨电车的老先生,跑着去上学的学生…都会驻足在早餐摊旁边,吃着老北京的油饼,喝着豆汁,来一碗热腾腾的混沌,再来一份白花花的豆腐脑。老前门的新华书店里堆着一群看新书的年轻人,胡同里面传来清早亮嗓唱京剧的老人们的声音。到了下午,围在一圈打牌的老人手里捧着的是一杯芳香浓郁的吴裕泰绿茶;踢毽子的孩子手里攥着的是一包万里飘香的炒栗子,或者一串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即便已到了深夜,还是能看到前门大街的灯还没熄灭。张灯结彩,走街串巷的邻里互相送一碗饺子,一碗汤圆。

现在每天走过前门街头的有上万人,北京人,外地人,外国人…下午七点不到,前门大街就已空荡荡的了。偶尔看到几个外地人或外国人手里拿着相机在翻新之后的房子下面照着照片,可在这浮华空虚,镜花水月的新北京背后,你听不到了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声了,你再也看不到前门大街和大栅栏的牌楼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在这前门大街的某条胡同里面,有一位百岁的清朝理发匠师傅。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这里面还有个老六必居酱菜店。翻新之后的大街变成了单独的步行街。很多老字号搬回了大街,也有很多新兴的现代商铺。可东西也许还在,却没了灵魂。它翻新的不只是胡同的模样,它改变了老北京人对北京的记忆。它消磨的是百年来北京精神的积淀。

相关专题:胡同 大街 里面 曾经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走不到头的胡同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