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高晓松
当我坐在这个曾经我用无数试卷和无数习题无数晚自习换来的大学准备开始写这些字的时候,我想起来前两天在另一个大学上的高中同学说让我给他写个作文,题目叫《理想点亮人生》,我被这个题目烫着了,我说不行不行真写不成。理想?是有多久没有再提起过这个词了?我发现高考过去了那么久,我都忘了认真学习的滋味。
之前烧包那会我们还谈过什么理想啊什么的,想想那会我们还真烧得不轻啊。现在我都不敢谈这么奢侈的话题了。
自打上了大学我变了,变得特别容易满足,当逃课没被点到的时候,当每次饿到不行去食堂大吃一顿的那会,当坐在图书馆里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抵达我脸上的瞬间,当在每个无聊又无趣的星期天睡到自然醒的日子里,我就会觉得我过的其实也不赖。这些小小的事情就能让我满足,俗话说得好呀:“岁月静好儿地凑合过,现世安稳儿当地别得瑟。”
可是我会感到不安,那是怎么了?
其实最让我不舒服的就是这种感觉——怅然若失。一名人我忘了谁了说真正可怕的不是贫穷、艰苦、困难,而是精神上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贫瘠状态。嗯,舒服的同时又常常感到不自在,这就叫堕落吧。但放眼望去我发现大家都天天整的跟个少年维特似的,我又心安理得起来。接着就立马觉得维特附身忧桑做作自嘲起来:“我们还算少年?”
前几天看到高晓松的杂文里的这篇的题目和上边那段话,果断中枪的感觉。然后就果断用在了这里。在这个缺少情怀的时代里,什么能让我们真的发自内心的怎么样一次?不管是什么,哪方面的。
我总羡慕那些能全身心投入地干某件事的人。不管干什么,能专注的做某件事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吧,起码有个类似于理想的东西在前方指引着前进。像之前看过的电影《转山》里的故事一样,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使命这样做有没有意义为不为梦想,重要的是他专注地去做而且成功了,这就是伟大。人至少该有那么一次,专心的去干某件事。《转山》主人公从丽江一路骑到拉萨,去那个心中的远方。远方,极具诱惑力的词,远方有太多我们没见过的风景,太多没体验过的生活,没走过的路,还有没见过的人。这便是吸引一批又一批旅人背上行囊的原因吧。而我不行。我并未成长如我所愿般勇敢,我依然是天天成事不足挂齿,败事年年有余。
可我心中依然有绮丽的梦,唯一不同的是,有些我已不打算再实现它了。
看,时间就是这样有改变人的魔力。
时间+妥协=成长
成长---理想=妥协
永远都是这样。
在岁月里,我们都越来清晰地成为自己。
“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天后王菲这样唱。
可是啊。
在我们终将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前,我们所做的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是的,我有见过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