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啊,一点常识都没有,说‘叶子是被太阳晒黄的’,怎么会呢?”语文老师笑道,“我们知道,叶子可以是被秋风吹黄的,但从来没有被太阳晒黄的这个说法啊。”说罢,还唱起了《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总之,老师和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可以说秋天的叶子是被秋风吹黄的,也可以说是被离人泪染红的,就是不能说是被太阳晒黄的。
可叶子真的是被秋风吹红的么? 根据科学知识我们知道,植物叶肉细胞中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所以树叶会变黄。 可见,树叶变黄跟秋风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只是因为前人多把秋天的萧瑟归结为秋风呼啸的缘故罢了。但是,为什么同样没有科学依据,就可以说是被秋风吹黄而不能说是被太阳晒黄的呢?因为这是前人所公认的,是语文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
同样是生动而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描写,学生们写出的就不被承认,一笑了之;而名家权威的却会被奉作标准和真理,流传千古。这些“标准和真理”被老师一次次传授和强化的时候,也正是学生们童趣和想象力一次次被打击和扼杀之时。有人曾道,第一个把女孩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是蠢材。难道老师们就是要把学生往蠢材的方向培养么?
其实,老师也并无嘲笑和讽刺学生,只是笃信他们自己的“标准答案”。博学多识的他们,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幼苗般嫩绿的莘莘学子,但是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蒸发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晒黄这叶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