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莫言的横空出世,再一次掀起了我国追逐诺贝尔奖的社会潮流。
多年以来,国家、社会,特别是人民群众始终对诺贝尔奖抱有相当高的热情。每一次诺贝尔奖的评选都牵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热切地期待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然而,每次的评选结果都使国人不同程度的失落与无奈。不管怎么说,国人对诺贝尔奖这一荣誉的热衷体现了普遍的追求卓越的心理状态,无可厚非,但片面追求诺贝尔奖则不值得提倡。
在本人看来,追求荣誉不是最终目的,而扎扎实实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和锲而不舍地实现自身水平的飞跃才更接近最终发展目标。如果我们能毫不动摇地立足于不断强大自身和超越自己的这一愿望,那么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执着行为是完全可以可定和倡导的。因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称得上是真正强大起来了,正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暂时从追逐诺贝尔奖的框架里跳出来,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待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这个方向就是摆脱诺贝尔奖评价标准的束缚,打造适合我国的评价标准。为什么要从这个方向来看诺贝尔奖的问题呢?也就相当于说,为什么要摆脱诺贝尔奖评价标准的束缚,而建立适合我国的科技文化成果的评价标准?这是有几个原因的。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进行阐述,同时还会简要列举其他角度的一些缘由。
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文化方面的原因。参加诺贝尔奖评选的作品普遍是以英语这一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因为诺贝尔奖评委会成员的主体语言基本为英语,而我们则是汉语。虽然使用汉语的人口在世界上来看是最多的,但以汉语为主流语言的国家只有我们一个。这显然可以看出,汉语在世界的普及范围和程度远不及英语。而评委会成员恰恰多数来自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由此看来,汉语在诺贝尔奖的评定体系中是不入流的,也是受排斥的对象。更不用说为完全用汉语来表述的作品授予诺贝尔奖了。
或许有人会说,将汉语作品翻译成英语不就可以了吗?的确很有道理,但在本人看来,这种做法也并不十分尽如人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而且没有非常深厚的英语基础。还有,我们的文化基础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而不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因而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各种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我们对汉语作品的翻译存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有的语言难以翻译,有的难以按照西方思维来翻译,还有的翻译偏离汉语的深刻内涵,等等。这就使得我们的诺贝尔奖参选作品的真实水平大打折扣了。
另一方面,从西方英语国家的角度看,英语国家的人们深受西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了区别于我们的认识、思维、价值观,甚至还存在严重的中西文化的冲突。正如上面提到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多数成员来自英语国家,这些人必然会主要以西方的文化眼光对翻译成英语的汉语作品进行审视,从而对翻译水平不甚高的汉语作品的真正价值难以准确把握,有的甚至还会遭到他们不自觉的排斥。这也使得我国的参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参选作品公平竞争的机会与可能。显然,这种无形中产生的不公平竞争阻碍了我国参选作品问鼎诺贝尔奖的前进脚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文化差异这一天然屏障是将我们阻挡在诺贝尔奖的荣誉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影响我国摘取诺贝尔奖的原因还有一些,譬如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历史偏见,西方国家政治操作的不良影响,西方社会对我国国际影响力(特别是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顾虑,等等。对于这些原因呢,想必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以上这些内容主要解释了为什么要摆脱诺贝尔奖的评价标准体系,而接下来主要说一说为什么要建立适合我们自己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