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你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的人是这样的,I am alone, but I am not lonely。又有的人是这样的, I am not alone ,but I am lonely。
朋友失恋的时候,我问她属于哪一种。她说,她害怕寂寞,不喜欢一个人形单影只。所以她要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只是,当她终于点头同意那一段新的恋情,又心生退却之念。不是朋友生性多变,朝是三暮是四,只是有一种情绪太过纠结,叫人徘徊不定。
故事最初的开始,是四个人的感情纠葛。甲男,甲女,乙男,乙女,四人之间的四角恋情。
甲女、乙女爱慕甲男,甲男、乙男爱慕甲女。
甲男选择了甲女,甲女选择了甲男。甲男、女成了故事的主角,乙男默默地做了故事的配角儿。乙女则成了整个故事后期发展的局外人,跳脱这个圈子,逍遥自在。这其中曲折,一时半会、三言两语的,实在说不清楚,大抵就是流俗的几角恋的那回事儿。
生活是一场大戏,大戏里又有许许多多的段子;时间是导演,让悲欢离合轮番上场,这之间主角变成配角甚至出局,配角变成主角甚至后来居上。
后来,甲男和甲女分手了。甲男有错,可甲男似乎又没有错。甲女有错,可是甲女又似乎没有什么错。只是,究竟谁的错,谁错的更多,已经不必追究。对于分手的两个人来说,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木已成舟,各自随波逐流也了。
故事之后的开始,甲女变成了单身,乙男依旧是单身,并且又有了给过甲女心动的单身的丙男。甲男有了丙女,变成故事后期发展的局外人,于那段旧的恋情脱身抽心。正是“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甲男决然走向异端时,甲女仍在幻想挽回。最终,事实会逼人拿得起放得下,即便不想放下。甲女终于知道,事已至此,无谓的努力徒劳无果。
乙男是可以信赖的,甲女知道,毕竟认识那么久。乙男是了解甲女的,是理智的,至少乙男自己觉得;甲女也是知道的。他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关心,她也觉得应该给彼此一个机会,所以她点头同意在一起交往试试。可是,点头后的当晚,她心中已悔。
得不到,已失去,那是最珍贵的,对普通的人而言总是如此。他的等待是情之所钟、心之所念的深恋,还是源于得不到的不甘?
她也像是许多失恋的女人一样,希望拥有一份新的恋情,因为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来填补情感上的空洞;同时,有害怕新的感情,害怕再次陷入分手的泥淖,重蹈覆辙。
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对方的不信任,藕断丝连。然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忧患”是个好东西。在情感,“忧患”是纠结,是动荡,是不安。终于下定了决心,随之而来的是多出一重思虑:我,选择对了吗!错了怎么办!
焦虑,烦躁,强烈想要改变的抓狂,有没有过?此情此境,正如甲女。
何必惧怕携手后的再分手。一生很短,一生有很长。我们不停地与不同的人相遇,而后离散,然后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这个时代,恋爱的次数,恋人的多少,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声誉,只要在适当的范围,你不会为此声名狼藉。于千万人当中,遇到该遇到的那一个,没有波折,没有早一分晚一分,对的地点对的人,那是怎样的幸运!
何必害怕离得近了被看的太透。人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所谓的“我了解”“我理智”几分虚实?没有人能够了解他人的所有,也没有人能够时时处处事事理智。我们都有很多毛病,有些时候,有一些,需要我们掩饰隐藏;有些时候,有一些,需要我们大胆的暴露。为了我的好,甘心忍受我无法改变的不好,为了你的优点我愿意忽略你不能改变的缺点,这才能真正的牵手走到白头。
不要幻想彼此有意的两人只做好朋友。男女之间一旦超越了朋友的情谊,无论过程中是否牵手过,若是最终没能成为恋人或是爱人,都无法成为好朋友。即便不是陌生人,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需要避嫌,因为总有人会介意。或是因为,暧昧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它不是绵长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