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句名言意味深长,哲理深厚。美的事物不可胜数,但发现美的能力并非人人皆有。美本身就是一门深邃的学问,读懂它需要历练、需要感受。
读诗、读史、观景、观人生,不免发现美感的呈现离不开相关事物的陪衬,独立的审美对象很难完整地把本身的美感都呈现出来。美往往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凸显,而这种比较既有正面的烘托也有反面的衬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用画家特有的眼光捕捉到了广阔的自然景物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景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然后用诗人娴熟而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苍茫、雄浑又优美、宁静的边塞风光图。诗人把“孤烟”置于“大漠”的背景之上,使人感受到辽阔、博大和宽广,视野与心胸顿时开阔起来,抑郁之情也一洗而空。这是苍茫古朴的美所唤起的美感。诗人又以“长河”作“落日”的背景,在静谧中填充生机和活力。可见,相同的主体,有无陪衬,或用此物陪衬还是彼物陪衬,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味道也相差甚远。
“泰山日出”作为胜景已闻名遐迩。徐志摩也曾写过《泰山日出》一文来赞叹泰山之美。“泰山日出”之所以被称为美景是因为太阳本身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外部形态?不,是因为太阳出现在“苍山如海”的画面上,太阳与山的融合使这辽阔、深邃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宛如陶渊明笔下的“其踪影五百,一朝敞神界”。没有山的烘托,泰山之景也将失去滋味,这正如俗话所云:“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然而,有一种美感的呈现却要从反面对其衬托。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闻“蝉噪”和“鸟鸣”更觉山林静谧、幽深。唐代诗人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中也写道:“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时已薄暮,残照无力。落日时光,田野一片静穆、恬淡,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反而更加凸显村子的勃勃生机。
现代社会,有些太太小姐常选一些外貌丑陋的人作伴,出入一些公共场合,以反衬自己的“美”。虽然这饱受争议,但不可置疑的是这也包含了反衬的道理。
陪衬对于美感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你珍藏一颗宝石,把它放在垫有绿色天鹅绒的小匣子里,它会显得晶莹、璀璨;如果把它放在一块普通的木板上,则会黯然失色。人的衣着美感也同如此理。人是主体,衣物是陪衬。人穿衣戴帽除了蔽体之外就在于依托衣物来衬托体型和外貌,因此,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身材、脸型、肤色、肤质等选择不同的服装样式、颜色、图案、质地。或修长,或肥大,或粗朴,或精细,或鲜艳,或素净。梦幻西游曾有一句广告语让我记忆深刻:“模仿成不了经典。”画面是一位女性正模仿着玛丽莲梦露的着装和姿态,却被飞来的报纸挡住了脸。这一戏剧性的表达在深层意义上是梦幻西游游戏公司批评原创游戏被山寨模仿,但从表象看,模仿无处不在,包括广告中对玛丽莲梦露衣着姿态的模仿。生活中,有些人不明此理,一位追求明星的“品味”,把自己塑造成复制版的“明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或者一位追求衣着的华丽,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其结果也往往弄巧成拙。衣物作为陪衬物必须与主体达成协调,这样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感。
当然,陪衬对于美感,不是决定作用,而只是影响因素。它能引起审美效果的差异性,但不能改变审美对象在美感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