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写了很多歌,却偏偏选了罗大佑在三毛离开后写的这首《追梦人》,那是世人眼中的三毛。
三毛没有绝世容颜,见过她的人又偏偏都说她美丽。世人并没有说谎,若是读过她的人,早已在心里扎下她不一样的身影,对她的那种爱,自然而然看得到她独特难隐藏的光彩。再者说,三毛从不是只靠外貌赚人心的人,虽然她着装上很特别,可那只是装点她的细节,只有合适的,才是美丽的,而她恰恰是能把简单的衣服都变得和她本身一样活跃起来,那么鲜明的又不让人厌烦的与众不同,被三毛演绎得如邻家般那么随意,这也是她本身的魅力吧。
有人说三毛是朵奇葩,她活得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话尽是不假,三毛的生活人人向往,可却又不是人人都敢于做、能做三毛的。到现在,仍有许多人热爱三毛,而在当时,更是很“三毛热”。读过一篇写三毛的文章,说在当时,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个“三毛”一样的女孩。什么是三毛一样的女孩?当时有很多女孩学了三毛梳了两根辫子,可细想想,当时梳两个辫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也许这个梳两条辫子的女孩还整日拿着三毛的书,也许这个孩子还会写一些不够好却也还有几分文采的文章,又或许这孩子喜欢做一些常人不敢为的事情……说是模仿三毛,其实又不算是。因为即便没有三毛,这些事情也还是有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由的梦,骨子里都有特别又不大显露的一面,三毛只是做为她本身把这一切成为现实,并通过她的好文笔把这一切放大化。大家仿佛看见了梦想实现,童话成真。这样的一种热情,深深的去爱三毛,进而了解她,甚至感同身受。有多少人在看到荷西离开时开始哭泣,我就是其中那一个。也有人说过我有三毛一样的感觉,听了心里是极高兴的。并不是认为自己模仿成功,真心的先承认三毛对自己影响很大,却是没有刻意模仿她,一是三毛模仿不来,即便形似,神也不似。二是三毛的经历也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那不是人人都走过的路,何来的体会那么深。再者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不会有第二个和她一样的,若似感觉相似,不妨冒昧的讲却是有共同点。所以当别人说我像三毛的时候,我知道大家讲的是感觉,那种内在的相似性,有种被理解的感激在,所以高兴。
三毛是值得人爱的,即使是各种原因致使人们关注她,她也确实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到处游走的人很多,可却没有像三毛那样做为第一个踏上撒哈拉的亚洲女性那样在沙漠里生活好多年的。而她又恰恰是文笔好得不得了,大家眼中的平常事到她笔下都成了一部部鲜活的电影。有人曾追究过三毛文章的真实性,不可否的是,作为作家的三毛偶尔在用语和文字上有些夸张和修饰,但是并不影响她的真实性,那也是她说话的一种别样方式。别人眼中的三毛也是惹人爱的,看过西沙的两篇拜访三毛的文章,首先说,西沙是个有点不大讨人喜欢的略带情绪化的男人,可是文笔却是好的。他以一个拜访者的身份展现给大家看的三毛,仍像是传奇一般。他更多的记述的是三毛的平常生活,从中却怎么也掩不住三毛的魅力。罗大佑和腾格尔等都为三毛写过歌用来怀念她。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作家的魅力,从中更是可以看出大家对三毛这样一个奇女子的爱和疼惜。
家人以前讲我,不要我看太多三毛,怕是消极。三毛的文字确实极能带动人,看她的文章喜怒哀乐都跟她一起,也常是读过她的悲伤便又愣坐着从书中不得解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三毛心境却有很大改观,明白了三毛是个多努力去生活的人,她是爱生活的,即使有那么多的痛。以前对于荷西的离开也曾愤愤不平伤心难过,现在也明白生老病死是平常事,三毛那扩大的痛也慢慢平复。
三毛的离开让很多人不解,因为她本是内心强大的女子。对于荷西的离开,她其实是明白的,曾说“这世上有谁不是孤孤单单的来,孤孤单单着离开”,那种明白却放不开,是不会痊愈的疤,不去想,却一直会在那里。也有人揣测三毛的剧本《滚滚红尘》得了很多奖却偏偏作为编剧的三毛被忽略,让她很失落。这恐怕说的太牵强,三毛并不是那么虚荣的人,但是失落也应该有吧,毕竟是倾了心完成的作品。但不会是离开的原因。放宽容些来看,三毛的离开却是极简单吧,她也许只是累了。经历了那么多却又没得寄托,很空洞了吧`曾试想三毛若是继续留在国外也许不致于离开。因为她本就不适合活在全现实的社会,半梦半现实,不计时间与身份,能够做完全的自己那才是她。而处在全现实的社会,对她来说无疑是疲惫的。像她后来的文章说,去乘车头发短了两寸都有人来问,对于平常人来讲也许是普通问题,对三毛来说却是被关注的太严密有些恐惧。这也是个人的一种心态吧,就像我,离开家在外工作时也可以开怀大笑,喝酒言谈,化妆穿彩裙,和陌生人说家常。可是回家后又变成了那个内向的不大言笑的人,装扮上也有收敛。这种约束感是自己给的,明白却无法更改。我一个没大飘泊的人都如此,何况流浪惯了的三毛。想到了这层,便是理解了她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