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消极的腐败现象,损害党和企业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个别地方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势必对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极大地危害。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众所周知,腐败从本质上讲,是剥削阶级的产物。历史上虽存在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统治者根本不能解决腐败问题,他们最终走向覆灭都是同腐败分不开的。
在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很多都是“揪出一个,拉出一群”的集体腐败案。许多铸成大错的领导干部,在反省自己一步步走向堕落罪恶的过程时,普遍反映出一点,就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小动作、小利益开始,诱发他们私欲膨胀,不顾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心存侥幸,降低了标准,放松了的要求,逐步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造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历史如镜,可知进退。常读,常新。
可以想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腐化堕落即是入侵健康机体的毒瘤,积久必变。目前,全新的时代千帆竞发,万舸争流,我们所处的伟大里程中“危”与“机”是并存的。吸收和借鉴文明成果,还要坚决抵制一切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决不能仿效享乐主义,“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做到上下廉洁自律,警钟长鸣。
记得前段时间播出的一部名为《浮沉》的电视剧,故事情节紧凑跌宕,丝丝入扣。同为国企,影片中将改制过程中常出现的贪腐现象、忽悠大批职工下岗、政府官员以公谋私干涉改制,官商勾结涉贪腐的内容,全部融入剧情,同时将社会的腐败一面描画地细致入微、真实可信,彷佛搭建起了一个能够映射整个社会众生相的万花筒。
剧中曾风光无限、风度翩翩学识渊博又有后台的于志德,一个智慧与权利双赢的男人,最后却败在自己的贪婪上。与世浮沉,如履薄冰,唯有在监狱里,他才如梦初醒,”终于可以睡上一个好觉了”。从人物于志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当今落马高官的影子,几乎无一不是和贪腐、小三挂上钩的。而当今纪委也不见得比情妇反腐更有效,这也是严酷的现实,正如剧中的于志德,商学院教授,有学识,有名誉,有地位。然而,他最后为什么会走到不归路,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事实上,这种外在的光鲜亮丽更让他觉得在妻子和丈人面前很抬不起头,很受侮辱。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出现物极必反的倾向。
人生前半段的成功会使人将自己的精力关注于某一特定的方向,于是他的意识与人格发展则相对而言显得狭窄和片面,这种状态达到顶峰后,则会引起心理失衡,会有强烈的失落和迷惘,于志德正是因为这种失落感和迷茫感让他走上了歧途。对于求知和追寻动态平衡的本能,人需要去摸索和探寻下一阶段的任务,于是人们会将生存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归结到对精神的探索上,对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如果不知道怎么探索,过于偏激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样身为国企厂长的王贵林,却有着高悟性和隐忍能力,以大局为着,相较于志德的压抑和偏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价值观,让两个人走了不同的道路。于志德他也想要获得自由和内心的平衡,但是他的行为和方式错了,铸成无法挽回的局面,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
由此可见,心理的不平衡,意味着不开心,不快乐,不健康;意味着拒腐防变思想与能力的下降与减弱,就有腐化堕落的可能。那么拒腐防变的关键在于懂得放下,在于调整心态使心理平衡。要知道,我们国企职工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毕竟可以衣食无忧,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却绰绰有余”,要知足常乐。
另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无法清除导致腐败的诱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外强形象,内强素质”。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切实做到拒腐防变。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朽思想文化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也不断呈现加剧态势,突出表现为政治目的强、侵蚀渠道多、功利色彩浓、腐蚀程度深等特点,只要稍一动心,就有可能乱了阵脚,一步步走向深渊。“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不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法纪法规的学习,这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自觉加强理想、信念、宗旨、廉政和警示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防止任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一泓没有杂质的清澈的井水,做一枚没有裂缝的完好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