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独享“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雅号,其美貌自是不必说的。然而历朝历代美女如云,为何四人有如常青树,屹立不倒呢?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近的有卓文君、班婕妤,魏晋的江南二乔,河北甄宓,远的唐宋也有薛涛、花蕊,明清的陈圆圆、董小宛之辈,却都不能与此四人争锋?究其原因,不只是因为四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此四人中,我独钟情于王昭君。为首的西施、连环计的主角貂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结局均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甚至一度背负“红颜祸水”的骂名。唯有王昭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一度传为佳话。
正史记载: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身份入选掖庭。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愤,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故事很简单,史书上均是草草几笔。然而,其中却是妙趣横生。
按常理,和亲的应是金枝玉叶的公主,至少也是带血亲的宗室之女,为何是一民女当此大任?这不得不涉及匈奴的基本状况了,匈奴的气候条件恶劣,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人民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皇帝又怎舍得爱女受这等苦呢?历史上除了唐太宗、康熙等明君肯让爱女远嫁,多是以宗室女替代,如汉武帝时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细君公主,都是出自宗室。当然,这也与当时双方实力悬殊有关。汉朝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而匈奴早已四分五裂,几个单于割据,彼此斗得不可开交,呼韩邪的实力势单力薄,远不能与大汉抗衡。汉元帝自然有着优越感, 处处掌握着主动权,随便封一个宫女作为公主冒充也就不成问题了。再次,政治婚姻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亲只是一种手段。对于大汉,边界可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一心一意从事农桑。于匈奴,呼韩邪可以得到汉朝庇护,巩固自己在匈奴的地位,争取早日统一匈奴。因此,大家也都不会太在意和亲的女子是否是如假包换的公主了。
其二,王昭君为何自愿请行?《西京杂记》记载:宫廷有一画师毛延寿是利禄之徒,要宫女们送其财物,方可美画几笔,王昭君不肯,遂丑化之,使其不得见御。自从《西京杂记》开了画师丑化王昭君的先河,后世之人纷纷效仿。可是,历史不可能倒退,我们也不会穿越,王昭君的初衷也就无人得知了。不管她是积怨还是为了民族大义,这都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而她的一小步,决定了汉匈关系的一大步。昭君出塞后,她入乡随俗,主动适应匈奴的生活习性,并将汉朝文化传到匈奴,与匈奴人民和谐相处,深得匈奴人民的尊敬与喜爱。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绝不仅仅是因其悲愤,更非文人骚客们诗中所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三,出塞后没几年,呼韩邪过世。按胡俗,老单于死后,新任单于要娶老单于的王妃。面对再一次抉择,王昭君上书汉朝,请求归汉。可见,王昭君有着自己的主见,她不愿被人耻笑。而汉朝从大局出发,命王昭君从胡俗,王昭君复嫁于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在面对个人得失与国家利益时仍是清醒的,识大体的,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圣山。
王昭君以民族大义为重,“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后世文人虽感于她的哀怨,愤懑,留下无数诗篇缅怀,终不如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道出了昭君深埋心底的情怀。
相关专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