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基本上把新版红楼梦看完了,随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因为认为其中的演员选择、演员功底、化妆等都与书中描写的差了不少,但是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这诸多电视剧来说,它还算是上等的了,估计,与原著本身的文化底蕴有关,毕竟,原材料太好了,比如山珍海味,再怎么粗制滥造,也比那些糙米红薯粥营养丰富些。
其实,我是从大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名著红楼梦的,那本厚厚的硬皮书不知道被我看了多少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记得刚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应该是在十几岁的年纪,那个时候很是喜欢林黛玉的,觉得女孩儿就应该是那样冰清玉洁、倾城倾国貌的样子的,不能理俗物、不能食人间烟火、不能考虑各色吃食用度应该从哪里来,眼里一味的琴棋书画、并幻想一位相配的公子。可惜我仅仅是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每日接触的无一不是俗事:喂猪喂鸡、打柴收谷,所以每每叹自己命运不济。母亲便告知:好好读书,就可以过好日子了。粗朴的话,把我一下子引入读书的道路。从此,抱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态度,读书竟然出奇的好起来,一直到最后把所有的学位拿完。
后来,读了高中,又看了些《家》、《春》、《秋》及国外的《飘》等同时代名著,同时又夹杂着看了很多西方的文学,对知识的了解稍微宽了,知道考取学位不光是改变出身的方式,还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技能和力量,但那个时候仍旧带着很浓中的浪漫主义,所以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老师说我只能报考理工科大学时,我竟哭的一夜未睡。那个时候已经慢慢的开始喜欢王熙凤,可能因为知道了人要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吧,但是梦中还是希望能做成林黛玉的。
上了大学以后,一个人在外读书,也经历了一些艰难的事项,特别是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更是让自己深深深明白——一个人,真的要靠自己活下去,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的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上忙,我并不是说那些物质上的帮助,即使是物质上的帮助,别人能提供的也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是精神上的支持了。并且随着对红楼梦理解的加深,联系自己的成长生活状态,越来越赞扬了王熙凤,竟对林黛玉很释然,觉得那真是小孩子的玩意,一碰就破了,看电视的时候,竟俗到开始和家人聊:若将黛玉配给宝玉,那么家庭谁来打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谁来操持,贾母等人,毕竟要去了的,那么,到那个时候,这两个吟诗作画、锦衣玉食的人要么变成我一样的俗人,要么死去。所以,因为黛玉本来是个仙子,所以安排死了,宝玉丢了能做仙人的石头,变成了俗人。那么说来,不管你出生在何等人家,都要做成俗人的,只是你能做梦的时间长短不一罢了。但是,梦做得时间越长的人,醒来时越疼吧。
就比如王熙凤,一味的在工作成就方面争强好胜,在钱财面前竭力汲取,而压倒了贾琏、平儿、尤二姐等一帮家人,结果家庭人丁不旺——只有一个巧姐,得罪了众人,自己为了逞强,累掉了自己的儿子,并得了血崩症(小产后没休息好),并因此害了自己性命。她是在人生的少数方面纵容了自己,所以导致了那么不完美的一个人生。
看到贾家被抄,众人慌乱、啼哭时,贾母的镇静与处理(将自己一生的财物按子孙各家困难程度一一散去,并反过来安慰众人),真的感觉到了一个有见识的老人的成熟与承受能力,想她一生荣华富贵,却能做到这般的从容,真的是将人生的玻璃球走的比较完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