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短篇散文 > 正文

大业已酬,虽死又何足惜——周瑜纪

作者:碧海蓝天
来源:网络 时间:2012-08-21 21:59 阅读:536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以前看三国演义,尊刘备,崇诸葛亮而将东吴周郎写成一个狭隘小人。然观之三国志及资治通鉴,公瑾不仅才华横溢,霸气外露,仪表堂堂,志在天下,更是雄怀广阔,有宰辅之略,王佐之才。资治通鉴有言:“程普颇以年长,数凌辱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寥寥数语,可见当年周郎之度量。“折节下之,终不与校”,试想一个才华盖世,君主器重甚至以兄事之的人,没有半点的恃才傲物,更是没有任何对于别人的打击报复,而是能够识大体,顾大局,此与古之廉颇相如之间将相和有何二异?公瑾不仅有盖世之才,海量之略,更有王霸之气,千里之谋。当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众人劝孙权举众而降之时,公瑾一席话,不仅对孙权抗曹的决心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更能显示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其先是分析了曹操征行远劳,后有强敌等极大劣势,又说孙权据地千里,英雄聚之,东吴上下操兵练马已经多年,战备充足,此正是横行天下之时,再言愿领五万精兵前往与曹操决战。形势分析句句精到,鼓励之言让人澎湃,而解决问题的重任全交予自己。并非公瑾出狂言说大话,领五万精兵就能抗衡曹操八十万大军,而是他有这个韬略,也有这个担当。

我喜欢蜀之孔明,甚至于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我甚爱孔明,可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当年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没有小说的衬托,但仅凭史书就足以让我对他崇拜!读三国,读通鉴,在那字里行间处处都透露着年轻周郎那逼人英气,那王道霸气,还有那危急关头奋不顾死,以少胜多的无畏勇气。当曹操赤壁兵败,派蒋干游说周瑜的时候,周瑜说了一番让我足以铭记一生的话:“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是的,这是孙权用人的成功,也是周瑜得志的原因,但周瑜报之以死的忠诚诚然可以与诸葛武侯相比。说不定真正的周瑜的才略要高于诸葛亮呢。周瑜有外交之才,有政治韬略,有对局势的正确分析,这些诸葛亮也有,也可能比周瑜高,而且两人都在各自势力的最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周瑜那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却是诸葛亮远远没有的。公瑾一战而曹操大败,决定了今后数十年的天下三分的局势,而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当然这其中还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比不上公瑾。

可是,遗憾的是,周瑜——这颗三国璀璨将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却在他血气方刚的三十六岁英年早逝了。如果他没有死的这么早,我们估计可以看到他帮助孙权取得西川,汉中,估计可以看到他以刘备,诸葛亮一决高下。但是,虽然周瑜英年早逝了,历史却因公元208年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而永远的铭记了这个挺身而出的英雄。

虽然1800多年过去了,但是周瑜在那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想,这不正是每一个当代青年所应有一份担当吗?这不正是敢于献身英勇报国吗?在危难关头,站出来的人倒下了,也有没有倒下的,但不管他们有没有倒下,历史,将会把他们永远铭记!

相关专题:诸葛亮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大业已酬,虽死又何足惜——周瑜纪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