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不知道该给书作一个怎样的定义,称它为“若干印满铅字的纸张组合而成的物事”?这是否有些肤浅,缺少了一点应有的内涵?或称它为“记载并传承人类智慧结晶的一叠纸张”?这是否显得太过崇高,甚至于有点假?
就是这么假,明明知道书是什么,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至于百度百科上“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存在并使用”这种冗长繁杂以至近乎白痴的定义,当个笑话看也就是了。
什么是书?确实很难有个简单清晰的定义,如同你想给人生作个注释一样。
宋真宗《励学篇》倒是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要读书以及书存在的意义——它是求取功名,通往荣华富贵的一条绝佳出路。这么说也许很物质,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科举确是求取富贵,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
不仅百姓臣民们读书,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号称“古来文才第一皇帝”的乾隆,文治武功旷绝古今,一部《四库全书》震惊世人。乾隆本身自然也是学识不凡,然《乾隆诗集》中却找不出哪怕一首足以流传千古的诗词,由此看来这“古来文才第一皇帝”充其量也就是在贤明之君中的第一。这也难怪,皇帝么,自然以政为先,琴棋书画这种东西纯属消遣,并且在这些方面花的时间长了还会收到臣子们的谏书,何苦来哉?
倒是有真正文采横溢,诗画双绝的才子皇帝,不过大多都误了国。运气好的死前国家仍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苟延残喘,运气差的直接就亡了国,李璟李煜两父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是李煜,沉迷于诗词佛教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结果吟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直接把自己给吟死,也不知算是佳话还是笑话。不过正因为他在文学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昏聩无能导致的一系列恶果,而不像其他昏君一般被后人骂的狗血淋头。
而今我们读书,无非是为了一张文凭罢了,很少有人是因为爱书而读书。自己的读的书不算多,但多多少少总有些涉猎。扪心自问,爱书吗?这个问题同样很难回答。
每次去新华书店,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有种想去把它们全部看完的冲动,并计划一番回家要认真看书。在书店待得几个小时,走出书店,大街上的灯红酒绿立刻把书赋予在身体中的纯净无暇好好“洗涤”了一下,顿时把什么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通通抛到了脑后。这样究竟算是爱书或是不爱呢?
常说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书中的内容取决于人一生的行为,精彩或是平凡”。翻开一天天的历程,再现的是这人经历的种种,有欢笑,自然也有泪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必定大不相同,想真正了解自己,或是想对人生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感悟,那么就先从阅读自己这本书开始吧。
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的纸质书已经慢慢退出了都市人的生活,而由电子书取代。的确,电子书比起纸质书来方便的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时阅读,且便于携带。书的电子化,也做到了无势无形的境界。但是,在追求学识严谨的科研学术领域,仍是由纸质书领导。电子书和纸质书,算是各尽其才,各尽其力吧。
谈到这里,忽然很想为书作一个自我认识的定义,尽管这很困难。首先是书的内容,一般说来是记载着具有某些意义内容的文字;再者便是作用,书的作用自然是传播并传承文化;最后,它的外形,由于电子书的出现,实在很难想到一个能高度概括的词语或是句子,不如就沿用百度百科的说法,称之为“装置”罢。那么根据个人观点,我认为书就是“记载着具有某些意义和内容的文字的装置,使之用来传播并传承人类的文化”——当然,这匆匆写就的定义必然是漏洞百出,不过也算道出了书的一部分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