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我那已被无数音乐麻痹了的双耳在一瞬间被唤醒。
喜欢它的歌词,喜欢它的曲调,更喜欢它带给我的那种无法言语的感觉——那年夏天抵近未来的感觉,恐惧而期待,坚定又彷徨……
每次戴上耳机,无论我身处何处,音乐的旋律都会载着我漂流回那个炎热的盛夏夜晚……
电扇在头顶上呼呼地响,除了平添呱噪,没有带来丝毫凉意。耳机里,旋律缓缓地淌。清脆的钢琴声使原本躁动的心渐渐沉静,架子鼓清亮的鼓点又为它增添了一份激情。我埋头在书堆围出的一小方空间中奋笔疾书,在某个不经意的间隙,为了某个跳脱而出的句子提笔、抬头,仰视着苍茫夜空中虚无缥缈的那点微光,久久不能自拔。
歌词以时间,地点,人物为意象,围绕其变化展开思考。“同张脸同时间换个地点,或是同地点同时间速食陌生的脸”,仅仅用简单的几个字,“同”或者“换”,营造出了一种奇特的陌生感,传递出作者对“当下”的思考——它是所有意象恰到好处、分毫不差的堆叠。由此,也引出了歌词的前半段:我会在听到“在渴望的梦中寻欢几遍,已经将现在都变成未来的旧照片”时,禁不住怜惜逝去的光阴,叹惋、反思自己对光阴的虚度;在“爱追求到最后只剩零碎,我们也只能选择跟幸福擦肩”处萌生对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的无奈与向往;在“像拉链般走过街,拉开回忆的情节,当然死去的范围,包括你的某一面”后,回想那些过往曾经,在那些已经被岁月模糊了的影像前兀自神伤;还会在“虽然先不论多傻,你也曾幻想在无花果树里寻花”中想到自己那虚无缥缈的梦和那梦里稚气而执着的自己……之后,歌词开始逐渐向另一个层面过渡:“放弃未来的渴盼,告别昨日的狂野”“多少次宁愿都重新开始,过去一直去未来一直来只有现在”,思绪从无奈、迷惘中走了出来,呼唤着我们将过去的一切骄傲与懊恼以及对未来的一切幻想和恐惧都抛诸脑后,努力活在当下;词的最后一部份唱到“同张脸同时间同样的脸,同样的我一颗心忽然已明白”,这不但与开头形成呼应,也自然地道出了之后的各种“明白”:明白了“不管黑夜怎么长白昼总会到来”,明白了“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透得进来”,明白了要不畏困难地勇往直前,珍惜当下,抵近未来——我们想要的未来!
整首歌词没有采用一般歌词所使用的复沓形式,反复吟唱,而是随着作者的思想一步步推进,从迷惘、不安到有所顿悟、勇敢向前。它像一首小诗,清丽、优雅、跳跃、精致而又充满思考。
一直相信,歌曲是心灵的寄存形式,演唱者通过它寻找所谓共鸣。一个人会爱上一首歌,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与歌曲心灵上的契合。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在那个时候,在那种人生背景之下遇到它,我是否还会爱它爱得那么深刻。但,又或许,人生本就没有如果,就像歌里唱的:同地点同时间同样的脸。就是这一切分毫不差地相遇才造就了这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
谢谢你,在那段最美的日子里走入了我的梦,成就了这场的唯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