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再难过,我只还有点不舍。对于梦想,也许只能向上一代人那样,放在我们的下一代了。我终究只能做个“普通人”。
也许这样的话语太过于阴暗,无法给人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你就当是我的抱怨吧。
我不知道“钱”是个多么好的东西,可以为我们达成什么目的。我只是一个刚刚过完17岁的高三学生,在一小时以前的过去,我曾幻想过很多种未来我的人生方向;也许是个原创歌手,也许是个摄影师,也许是个导演,也许是个家装设计师,也许是个在北京漂泊的剧作家。但是在我与我母亲畅谈了一下我的“如果”后,我的人生似乎跌进了一个黑洞里。原来,我这种普通人家的孩子,以后也只能做个普通人啊。
哪里都需要普通人的存在。有明星的光辉就有后台工作人员的辛苦,有红花奖状领的主席台上的好好学生,就有只能在台下晒太阳的普通学生。我们没有特殊的脸蛋,特别的成绩。我们都只有一张“大众脸”,我们的名称叫“普通人”。“普通人”是什么?普通人意味着你从小就出生在工人阶级或小康阶级,你在你家周边的小学读过去,赶着“小升初”的热潮你家里用微薄的薪水给你报了奥数、英语、作文班,然后你好不容易凭着交的9000块进了市重点初中。这在三年后,我们这些“普通人”可能有的去了职业学校,有的去了普高,牛的去了省重点。然后再在三年的书海里把自己的理想一点点掐灭。毕业后上个普通二本或冲了个一本,四年人生一晃,你成了无业游民。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每个月2000连女朋友都不敢想。要谈婚论嫁的,男方家里得出首付钱,二老把自己的皮都扒光了、老脸都丢尽了给男方借着钱了,然后这对男女从此一起走向“还贷”之路,变得柴米油盐酱醋茶,变得世俗,再变得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就这样走过了一生。而我,这“普通人”中之一,只不过是幸运的比别的“普通人”多一点点才艺。曾经学过的一点点吉他和绘画,让我可以参加个校音乐歌唱比赛,办个黑板报。
一小时前,我和母亲说起高二上学期我们去一个音乐老师家的事。我问母亲,如果我那是决定去学音乐,我会有所不同吗?母亲说,你不会。我说那如果我现在去学传媒一个月,我的未来会有所不同吗?母亲说,停止你的胡思乱想吧,你现在就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这个定义很广泛。我们学习,不仅可以是学语数外理化生,也可以是学音乐美术。如蔡元培说的,你想学什么你就去什么学校,别为了大学生这个名称去考大学。那时的中国人已经出现现在的尴尬状况了,那么现在当时是愈演愈烈了。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许有的很喜欢很喜欢英语,但是数理化不好,听说读理科好找工作,于是就一头雾水的被学校分进了理科班;也许有的很喜欢画画,但是家里人说这不是个能吃饭的工作,于是就听着家里人的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有的可能喜欢音乐,但可惜从小没有音乐底子,再怎么能唱也不过是个小黄雀,唱不出自己的歌。我强忍泪水对母亲说,我不喜欢理科。母亲说,不喜欢也得读。我们只是“普通人”,你做不了凤凰,我们提供不了环境和资源给你去学你喜欢的东西。
我一头扎进房里,只是啜泣了一下。切,这有什么好哭的,你生长在这里,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无法改变现实的,不如安心的做个“普通人”吧。看看微博里的朋友,今天因为吃到了一家好吃的菜就很满足了的,昨天因为某明星病倒就难过不已的,明天要参加某另外一个“普通人”的婚礼的,他们一个个过的很快乐很满足,我就知足吧我。但是,我内心的小念头如火苗一样在攒动。它说,你仍有梦想。但是我对它说,我没有力量。梦想是需要力量来撑起的。脊背已被书包压弯的我,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实现梦想了。面前的书桌上,还有《高考调研》,《5。3模拟》,《小题狂练》,《与名师对话》等多本练习等我去解决。我有什么资格谈梦想?我只是现在很想知道,如果我依然这么下去,我的未来是不是只能做个小职员每月领着2000块,交了水电费,还了点贷款,和男友吃吃街边摊,买点淘宝上的东西,人生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我高二上学期答应了学唱歌,让父母花了几万,进入了音乐学院,然后自己开始写歌录歌,到处参加比赛,为了一点点知名度到处露脸,在北京漂个十年,也许会红,也许不会红。而只会音乐的我,因为学历找不了很好的工作,最后进入中学做个音乐老师或者自己带几个学生。我的未来究竟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