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辽宁省盖州东部一个叫马连峪的小山村。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生活,一直到8岁时随父母来到了鞍山。虽然时光已流过50年,但对童年时家乡的容颜和风土人情,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老家的村庄由七八十户人家组成,流经村中的一条河将村子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我的家在河西山脚下,房子是用石头和青砖砌筑的起脊的五间瓦房,东西各两间,中间是厨房。房的后墙和两侧大山用石膏粉抹成白色,四边用青砖镶成框,显得既庄重又醒目。院墙是由东瓜大小的鹅卵石和青石垒起来,圈成了有半个篮球场大的庭院。从厨房门一直向庭院大门,延伸出两步宽的用碎青石铺就的甬道,将院子平分成东西两半。在东侧院墙里边靠近上房的地方,是一座圆柱形尖顶的粮仓,里面装着一袋袋高粱、苞米、大豆等杂粮。粮仓旁是一盘石磨。记得当时每到春节前夕,大人们都提前一天泡上两水桶黄豆,然后推着石磨,将泡涨了的豆子磨成豆浆,做出几板大豆腐,留着过年时吃。在平时如果家里来了亲戚,也会磨豆浆,做豆腐脑招待客人。那可是高规格的待遇噢。院子西边,从院门向北紧贴院墙是一猪圈,养着几头大小不等的肥猪。从猪圈一直到西屋窗下,是菜园,虽然园子不大,但菜的品种很多,有白菜、芹菜、韭菜、茄子、大葱等。墙边还种了很多倭瓜,秧藤爬满墙面,娇嫩艳黄的倭瓜花,犹如一个个小喇叭,向人们诉说着成长的喜悦。待到秋天的时候,硕大的倭瓜就会像各种形态的灯笼挂在枝干上或者趴在墙头上。在院墙和房子西山墙之间的胡同里,有四五棵枣树,每年春天它抽枝发芽都比别的树木晚些,那些杨柳树已经绿冠成荫了,它才懒洋洋地展出嫩绿色的小叶片。到了秋收时节,满树的大枣像一串串翡翠挂在深绿色的枝叶中。每到这时我们这些孩童,就拿着木棍挑大的枣往下打,专拣那些长在阳面、晒红了背的枣子大嚼起来,那可真是清脆香甜,口齿留香。
从院门出来南走200米左右,向左一拐就是连接村子东西两岸的漫水桥。这条河是从南边的群山中流过来,经过村子一直向北,汇入大清河。村中的河道约有50米宽,只有在雨季时,河水才会涨满河道,平常季节也就有三分之一的水流或更少。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虽然没有大鱼,但小鱼小虾非常多。记得那时,老叔经常带我到河里摸鱼。我们在没小腿深的河流中,用石头垒成一条坝,中间留出一尺宽的口子,河水顺着开口流下时,我们就用做豆腐的纱布接堵鱼虾,一顿饭功夫,就能捞一脸盆。把那些有手指长,像泥鳅一样,俗称“秤勾子”和“白票子”的小鱼,放在锅里用少许油和葱花一炒,那可是鲜香无比,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佳肴。
顺着河流的方向,村庄两侧是巍蜒的山脉,山体是青褐色起层的岩石。山上没有特别高大的树,一小簇一小簇的松树就算是比较高的树了,它们大都长在背阴的坡上。最多的是柞树,满山都是。这种柞树可以养蚕,有一人来高,叶子很大。村里许多人,就以养柞蚕,卖蚕茧为业。用柞蚕茧抽出的丝可以和江南产的桑蚕丝媲美。现今市场上卖的蚕丝被,很多都是这种柞蚕丝做成的。
每当夕阳西下时,站在山坡四处遥望,那可真是心旷神怡。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收获的一堆堆棉花垛。两侧青山在太阳余辉的影映下,好似铺着一层厚厚的葱绿色地毯。村中那条河在夕阳里泛起鱼鳞似的银光。掩映在各种树木之中的小村落,显得那么祥和、恬静。那些青瓦白墙已被冉冉升起的炊烟缭绕,空气中弥散着柴草燃烧和大锅饭菜混合的清香……
人们常说,一山一水总关情。是啊!这个给了我美丽童年的小山村是多么美好啊:天是那么的蓝,山是那么的绿,水是那么的清,人们是那样的淳朴,生活是那样的悠然自得……
老家,那个我魂牵梦绕、深深向往的地方,我一定要去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