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优酷上看了一篇关于高三的视频,感觉和自己那年好像,还记得那年的我是多么充满幻想,很坚定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也很崇尚只要勤奋就能成功的箴言,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励志的书,只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努力一些,不要因为自己厌倦的情绪而影响学习。还记得当年的班长因为心理与生理上的压力过多大,晕倒在考场,当时的情形很吓人,是副校长亲自背着去的医院。而我难以忘记的,是他那个不舍的眼神。
那年我高考,我与我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当时自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一方面是绝望的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发泄自己被扼杀的青春。
现在想来,为当时的自己感叹不值。一味的扼杀自己的本愿,用励志的学说来麻痹自己已经被耗干的精神,除了学习,其他的皆是虚无。一种可怕的机械运动就这样循环着。结果当年的江苏高考真的很玩弄人,我们班唯一一个上本科的男生是一个徘徊在40名左右的潜力股,又通过他爸最后进入了211,现在他牵手的对象是我们班的第一名,真的很嘲讽,只能说各种羡慕嫉妒恨了!
在一些年的经历之后,渐渐的体会到人不应该用伪成功学的标准来框定自己,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本质意义。人生本来就不是谁的“成功事迹”多谁就幸福,是谁体验的满足多谁就快乐。励志学说的确促成了一部分人的成功,但饼大不过它的锅,一个小饼干不可能填满一个大锅。但是没有谁体会过饼干的痛苦,留给饼干的只有两句话:“你还不够努力”或者“你不够聪明”。
我们与一群很有考试天赋的孩子一起上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但是鼓舞我们的却是同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大的饼的确可以填满整个锅,但小的怎么办。就像高考,抛弃了多少人。十年的寒窗苦读是用来明确自己不是现有体制下的“人才”吗?这叫从小就接受“伪成功学”的我们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