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热播,“那些年”体开始盛行,正巧韩寒出了本《光明与磊落》,于是想写写那些年,我翻过的书。
之所以用“翻”,源于我的大学老师王士军,王老师教我们文学概论,说实话,他的课我是真没少逃,但有一句话我铭记在心,那时候自诩看书挺多,觉得自己吧挺不错的,王老师说,那不叫看书,啥也记不住,充其量就是个翻,翻书。
恩,言归正传,说说那些年我翻过的书。
挺小的时候吧,我妈嫌我闹人给我买了《365夜故事》,打那时候起,我就喜欢翻书,带字不带字的,认识不认识的,都翻。不过真正有记忆的,得从初中说起。
初一的时候和奶奶住农村,家里什么都没有,某天在仓房看到一厚摞子书,后来才知道是二叔大学时候读的,没什么事做,就天天趴在炕上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套《基督山伯爵》,四本,第二本不知道哪去了,就那么三本页还残缺的书,陪伴了我好久,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了整个的,由于译者的不同,囫囵吞枣的翻完了,很多片段都忘记了,之后考试考得不错,有奖励,跑到旧书摊,买了本《鲁迅作品选》,买了本《繁星 春水》,现在想想,自己还真是……。那时候也分不清正版盗版,作品选里有《呐喊》《彷徨》和很多错别字,至于那本诗集,真就只是翻翻,再也 提不起兴趣。
初二学校的图书馆对外开放,那时候图书馆里真是人烟稀少,有时候我在里面坐一中午都不见一个人,其实我这人挺闹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书就安静,也是从那时候起,接触了三毛,一发不可收拾。那年坐在我身边的是倩倩,挺安静的小孩,有一次在她的手抄笔记里看到三毛的《紫衣》,那俊秀的小字,我至今自愧弗如。于是有事没事和她套套近乎,互通一下有无。那一年翻了 《简爱》《羊脂球》《欧亨利小说选》《莎士比亚戏剧》《希腊神话》甚至还有但丁的《神曲》,反正都是外国文学,半懂半不懂的,跟现在的堕落比,那时候还真是好孩子。
初三别人都消停了,我开始翻《红楼梦》,真是害人不浅,上课,下课,除了数学老师比较严厉,其余所有的课我都在看林黛玉,凄凄惨惨戚戚的,搞得那时候同学一看到我就说,唉,你是不是又郁闷了,大学之后也反复翻了几次《红楼梦》,一边看一边嘲笑自己当年的小矫情。
之前的,都可以当做是废话,正文才刚开始,我真是老了,居然说这么多。哎。
新概念,这个词现在的8090应该都不陌生,那时候,恩初三下半年吧,外地的亲戚回来带给我一本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品选,韩寒的《杯中窥人》正好在其中,恰巧,身边那小丫头在读《幻城》,于是关于韩寒和郭敬明,在我头脑中掀起了小风暴。
《三重门》《零下一度》好像那一年这两本挺盛行的,看过之后所有的情节都不记得了,转战到郭敬明,插一句,高中时候一个老师问我喜欢郭敬明会多久,我说永远,现在看来,太幼稚了。
关于郭敬明,从高中到大二,今年过年整理自己的书架,看到小时代之前他出版的所有书,最小说,还狠狠地伤春悲秋了一下,哎呀,n那就是我的青春啊,就这么没了。
看郭敬明最凶的时候是在高三,到这我有点混乱,高一高二我干啥去了呢。那时候因为郭敬明我又知道了hansey,七堇年,落落,反正是他旗下的作者我看了个遍,因为他的书中频繁出现安妮宝贝,我又买回了安妮宝贝的所有书,这时候吧,对书有了选择,不仅要是正版,还要是第一版,即便没啥收藏价值,好吧,这个做法可能多少有些变态。那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地之灯》,知道现在闭上眼睛我还能想起里面的情节,像过电影一样,小七也是我一直喜欢的80后作家,尽管只买到《澜本嫁衣》之后就再没翻过她的书。
好像我的高中就这么过来的,矫情,偏执,导致很多时候很偏激。
6元一本,实在是不像话。在《小说月报》上翻了一些铁凝的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自己的遣词造句功夫实在是太差,其实从这篇文章就能看出来,真不能说自己是学习中文的。于是每个月固定看基本杂志,去图书馆翻一些喜欢的书,还臭不要脸的买了《资本论》,到现在也 没翻完,束之高阁了。这里需要提一下我的小徒弟严亮同学,同样书迷,经常互通有无,读完之后PK一下,往往我赢,嘿嘿。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某一天我突然就不翻郭敬明了,也可以文艺一下的说,我告别了青涩和幼稚,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