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哪了?
恭喜即将成为菜鸟的你,还能有半年的时间来挥霍,之前的那段大学时光,你学到了什么?你,走哪了?
一、你,走思了!
同龄人都说,这是个知识混乱的年代,许多知识都有关联,然而还要分什么专业,搞得我们高考时选填志愿都是墙头草,或是瞎点地,来到大学之后,对所学的课程也是一头雾水。于是,大学教室里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玩手机,胡侃,打闹,更多的在温柔乡里),能够坚持昂首听课的就那么几个。我被一贯的看作好学生,因为摆正了姿态,有模有样。但其实人在曹营心在汉,对我而言,有效时间就是一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满脸空白,一片茫然。至于脑子里想什么,得看当时有没有什么让我牵肠挂肚的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效时间。有的人1小时,有的人2小时,还有的人更长。但你要说自己的有效时间是1分钟、2分钟,如果这是实话,那你这个人就是彻底无效了。如果这是玩笑,那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有些荒诞,不靠谱。有效时间里,学到的东西会很多。拿背单词来说,在有效时间里背会的单词量是一般时间的二倍,而且不容易忘记。其他专业知识需要背的,也轻松自如。需要动手操作的,经过一两遍的训练,也变得得心应手。例如去年的物流沙盘模拟,上机操作等。
那么,有效时间是怎么划分的?接受了这么多年的义务教育,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能够专心,不受周围人打扰,而在这段时间过后,觉得自己有所收获,甚至会发出这样的心声:我终于学到了一点东西。这就是有效时间。高中以前都是老师在循循善诱,自己跟着老师学习。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学习好坏与老师的讲课水平有关系(现在很多家长还是这样认为),对老师形成了依赖,一旦请假几天,回来之后就发现与其他同学有了差距。那时,我们觉得,如果这个老师讲课有意思,我们乐意听,他讲的激动幽默,我们也激动幽默,那么有效时间就在课堂上。我是个理科生,我的化学老师讲课我就爱听,上课总爱讲一些搞笑故事,往往与化学相关。比如有一次他课前问我们:为什么酒精灯灯帽要正放?想了一会,没人能够回答上来。最后他说:倒放放不住。我们狂晕——寓教于乐在于此
未上大学之前,课堂上认真听讲是有效时间。上了大学之后,据我观察,许多人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几乎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自学的重要性了。大学老师讲课没有章法,又缺乏生动,而且由于大学崇尚自由,老师们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所以学生上课不听讲,四处走思很正常。那么如何在上课之外的其他时间学到东西呢?又是有效时间的问题。专业决定课程安排,但一般来说,上午、下午、晚上都没课的现象一点也不稀奇,这样就有一天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学习。
有人说,无论我什么时候去图书馆,都能够学上几小时,即使早上去了,晚上也去,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这样是不就意味着有效时间是分段的?短期可以说是分段,长期就不见得了。有效时间与自己的习惯有关系。可能在某几天你学习特别用功,过了几天却慢慢停下了脚步,但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习惯在一个时刻去图书馆,习惯在某段时间学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也就是长期的有效时间。知道自己的有效时间后,在哪学习都一样。
其他时间我们能干什么,不能光走思吧。泛泛的学习也不靠谱,物极必反。高三的时候,如果能逢个无聊的时间实属不易,且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兴奋的,第一做法就是睡大觉(呼呼,很美的啊)。进入大学之后,我自己及周围人都觉得一天除了睡觉啥都不剩了。有个什么活动,直接就是,收到命令,不去执行;兴趣看看,懒得要死。后来我觉悟了,如果这三年一觉睡到毕业,那人生就瘫痪了。不睡觉,我们就去玩儿。我把玩儿形象地用八字概括:动手动脚,动口动脑。
大一的时候有体育课,学过网球、排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记得那个时候蛮傻的,刚开始什么都不会,稍微掌握点技巧,就想在众人面前显摆。结果力道大了,一个球穿越了两个球场,还是对面班级的同学帮捡回的。球场上闹了不少笑话,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在开心的同时锻炼了身体,这就叫娱乐身心。同样,唱歌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压力的释放,还有生理上的变化。或许女孩子更有体会,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科学调查,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过后,人体会消耗13卡路里,对于爱美的女孩,正是减肥的好方法。遇上动感的歌曲,边跳边唱效果更好。(好吧,我承认自己现在走思了)其实运动、唱歌都是在动手动口动脚。说到动口,不得不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