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应该是它。它是一只石猴,在东海边上吸取了日月精华,就从石头里蹦出来了。猴子的外表,孩童的心。它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作敢为。可是当它遇见他时,就演绎了一场由孩子到男人的转变。
它,现在的它,只是一只猴子而已。快乐单纯,无忧无虑,只知道嬉戏玩乐。它和众花果山的猴子待在一起,每天饮溪涧之水,摘山林野果,与它们一起唱歌,玩游戏。后来阴差阳错成为了花果山的美猴王。它誉称的的来不是名利的驱使,只是比外人多了一份勇敢,一份好奇,所以,才有了敢为众猴之先的行为。它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那么天真无邪,不计世俗,那么勇敢,大胆拨开前路的黑暗,探寻未知的世界。如同一方未染的净土,没有尘埃,也不容许尘埃的入侵。这样的它,大抵是受千万人喜欢的吧。
后来,它听闻族中有老猴死去。从此开始,它有了要追求的目标——学得长生不老之术。它带着众猴的希望,乘着一叶扁舟,向未知的世界——人的世界驶去。终于,皇天不负苦心“猴”,它找到了。它在菩提老祖的提点下,学得法术。我觉得这是何其的讽刺,一只单纯的猴子先于人学到了老祖的法术真谛。而这时的它依旧是那只纯真的猴子,如水一般清灵。其实它孩子般的性情,早在它求艺的路上就展露无疑。它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它用自己的小聪明偷取人的衣物,学着人的样子吃面,结果弄得啼笑皆非。虽然它走进了人的生活,但仍改变不了它纯真的本性。它只是一个孩童而已。后来菩提老祖为它取了一个名字——悟空。而就我看来,即使它有着与人一样的名字,它也只是一只猴子而已。
再后来,它回到了花果山,与占领花果山的牛魔王斗法。胜利后,不计前嫌与牛魔王结为兄弟。受牛魔王的撺掇,去龙宫夺取兵器,抢走定海神针。后又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大战十万天兵,自封为王。很癫狂,很自傲。但更多的是一股孩子气。就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调皮捣蛋。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在乎,不在意。它活出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尽管这样哼疯狂,却赢得了别人的喜爱。
后来,悲剧开始了。它被无情地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自它遇见唐三藏开始,它开始渐渐向“他转”变。
他不再单纯,不再同最初一样用单纯的眼光看人,他必须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每一个有可能伤害唐僧的妖怪。他无法无拘无束,他变得谨慎小心,变得圆滑,肯低头,能伸能屈,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因为唐僧是他的使命与责任,他要救他,要护他周全。打不过时,必须低下高傲的头颅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借法宝,或是厚着脸皮求他们助他收妖。是唐僧束缚了他,或者说是他的使命与责任套牢了他,并粉碎了他的天真,他的单纯。他变得成熟、敏感、稳重。
悟空在这里开始转变。在他真正接受保护唐僧的使命时,他就不再是悟空了,他只是行者,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行者。可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但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可以脱离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无法如从前那般空灵,他开始背负别人强加给他的责任,也就是这样,他那颗纯真的心与他渐行渐远。
在现实中,很多人羡慕孙悟空,许多人想做孙行者。每个人都希望有一颗纯真的心,但又不得不接受来自社会的约束。其实,如来,观音,唐三藏就是社会约束的化身。他们给悟空树立起棱角分明的框架,将他牢牢的困在里面,一旦逾越就要接受惩罚。就如同他头上的紧箍咒,一旦有逆唐僧的想法,就要经历头痛欲裂的苦楚。当最后悟空成为斗战胜佛的时,他早已不是“它”了。他只是一个被社会所束缚的人,丧失了最纯真的本性。
其实正是这样的社会扼杀了我们的纯真。我们可以反抗,但最后还是会像悟空一样乖乖接受所谓的命运。我想菩提老祖给悟空取名时,定是希望他可以一直像孩子一样,纯真快乐地追求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