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一部情景剧《MEN》,里面某一集里谈到男女主角恋爱过程中,有一天女主角小闵和摄影师去看了一场电影,而正好男主角小白看到了,之后便等待女方的解释,可是最终也没能如愿。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矛盾。小闵认为那是自己的私人空间,没必要什么都和他说。基于这个论断,小白就天天约不同的女生看电影,但是却在等待小闵的电话,希望也能理直气壮的说我在和某某约会,不关你事。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勇气,也不忍心。最后的结局是,作为编剧的小白得出一个结论:忠于自己。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其中的缘由。受过感情创伤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是能学会别人的洒脱就好了。还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在也西湖旁聊天,他说,我们这类人注定是悲剧的,为什么呢?人家活得潇潇洒洒,能在感情上挥洒自如,人家暧昧,我们也暧昧,可是关键时候,人家不论怎么,此事如同过眼云烟,又寻找下一个暧昧的对象,而我们,稍不注意,就动了真情,即便没有,那就是良心出来谴责了,搞得自己惶恐不安,总感觉是犯了多大的过错,感觉对不起人家,尽管没对人家造成什么伤害。可是,就是十分不安。他说这就是我们这类人不能比的。想想,他说的我们这类人,我以为就是忠于自己灵魂的这类人。
为什么我们会惶恐不安,为什么不能潇洒自如,那是因为,我们不是怕伤害别人,而是怕伤害自己心中的那个自己。我记得他说过,为何选择现在继续读书,因为要寻求更好地学习机会,而且现在一起工作的那帮人和他不是一类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他潜意识的自我,所以还是没有走到一起。而且,随着一步一步踏进现实社会,他也明显感到了一些不得不为的事情,但是,目前来说,他还是不愿失去那个天性的自我,不想做的事情,不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还是不会违背自己良心。虽然他也一再说要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我知道,那只是一句戏言。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说过一句话,或者意思都大同小异,那就是不论时间怎么延续,社会怎么现实,我们在心里都要保留一个纯真的自我,永远住着一个孩子。昨天一个朋友说,她希望在适应社会之后,自己还能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一块土地上,可以大声的叫,可以顽皮的做着小时候的游戏,暂时脱离自己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让心底的孩子活动起来。我在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住着一个这样的孩子,只是有的人把他关在了黑屋子里,不见天日,而有的人,则和平相处,懂得什么时候该让那个天真的孩子活泼起来,这些人是睿智的,也是幸福的。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是北京798工业园区里面有家店面很奇怪“蜗牛慢递”,起源是老板曾去九寨沟旅行,再那里寄回了几张明信片给单位的同时,回来之后就忘了。可是一个月之后,竟然收到了,再次谈到当时的风景,不禁倍感欣喜。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似乎信件已经越来越遥远。当收到信的那种感觉,岂是一封email可以媲美的。于是萌生一个念头,开一个慢递公司,现在这个公司效益颇丰,已经在两个城市都有了分店。其成功的原因,不难想到,就是我们需要一份情感的安慰,需要一种忠实于自己的情感,让我们摆脱这繁忙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慢节奏。
我身边也不乏经历过感情伤痛的人,每每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下次决不让自己受伤,要活得潇洒一点,即是说,在没有确定的条件下,不能把自己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一面没有产出。那就是抱着一种宁愿伤害别人,也不让自己受伤的心态。可结果往往是伤痕累累,不是我们学不会,而是不忍心那样做,因为一旦那样,那个最真实的自我便消失了,我们没有活出自我,那我们这个躯体里住的又是谁啊?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于是,我们本能的选择了让自己去承担,而让别人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做虽然是苦了自己,却是让我们忠诚于那个真实的自我,如此的痛,也自然乐于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