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是1940年枣宜会战中张将军渡河作战时勉励将士的话,将军率2000多人渡河之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然而不幸的是,我军的电报密码被日方截获并破译,张将军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重兵奔袭而来。但将军丝毫无退缩之意,在身负重伤的弥留时刻仍指挥部队向敌军拼杀。
据后来的日方资料披露,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张将军面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那年,将军49岁……
张将军死后,遗体上有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然而日军对张自忠将军表现了极大的敬仰,他们用军用酒精仔细清洗了将军的遗体,包扎好伤口,郑重的把将军殓放进一口赶制的棺材里。并对外宣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试想,一个让敌人都为之敬佩的军人,其气何大,其魂又如何湮灭?
张将军生前因在卢沟桥事变中力求就地解决事变的态度,曾受到舆论的误解,一度被认为是“汉奸”,备受责难,这也成为其毕生的一块心病。枣宜会战之后,后人消逝了对他的误解,给出了“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的高度评价。也应了他当年的那句“谁是民族英雄,谁是混账王八蛋,将来看事实吧!”
大哉,世间竟有如此英雄,他们有何等的壮志,又有何其心伤。有人曾问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回顾过去,我现在想说,因为过去总埋藏着值得我们去感动去铭记的事情,而那些事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先烈们用鲜血书写的。
后来,又一次翻开史书,一行熟悉的字迹出现在我的眼睛里:“张自忠将军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站在如今静好的岁月里,我抱着一本抗战将领殉国录,读着:“赵登禹、郝梦龄、张自忠、武士敏、范筑先、刘家琪、佟麟阁、黄永淮、易良品……”
读到这里,我转过身去。
站在那里,我、早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