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从《十四朵向日葵》到《荒原》(2)

作者:茧单
来源:网络 时间:2012-04-13 21:28 阅读:365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狂躁”,看完《荒原》与《十四朵向日葵》后,这个词首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的,狂躁。在《荒原》中的荒是水荒,通篇诗歌只闻雷声不见雨水,使得那份对水的渴望变得愈加的强烈,那种急于得到却无法得到的心境就造成了狂躁的出现。“……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在精神分析学的象征符号系统中,水象征着性欲。而在《荒原》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生活在荒原上的人对空虚无聊的现代生活备感绝望,但他们仍然渴望着爱情和性欲的满足,但显然这是难以实现的。诗人通过人物的独白、对白、直接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段,多闪提及人们的性、性压抑、乱伦和满足。

第三章“火诫”中对女打字员与公司小员公之间关于性的一段描写过分的冷漠和缺乏热情,将荒原上的人的爱情之火早已学泯灭这一信息不加掩饰地传递给我们。这种粗暴的性爱索取方式也也从另一方面影射出当代人渴望爱情但又失去爱情的无奈与可悲。诗人在诗篇中塑造的一个个个性扭曲,精神空虚的现代人。于是没有爱情的性爱、死亡充斥着整个诗篇,诗人笔下的人们是如此的麻木不仁,这进一步打击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于是狂躁油然而生。

同样处于精神的自我折磨中的梵高在其画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代表冷静的深蓝与带表热情躁动的金黄同时出现,这两种颜色的碰撞,我想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画家内心的冲突,两个不可调和的颜色强硬地融合在一份作品中,那份急于求得平静的狂躁跃然纸上。

在《荒原》里面对冷酷的现实、空虚的精神世界,诗人借助雷的声音提出了自我解救的方法。通过吠陀经里的说教,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这样才能得到平安。即体现诗人将寄望在宗教信仰上。同样,梵高在做出割掉自己的耳朵的疯狂举止后,在他人生的后期也尝试着投入到宗教的怀抱中,以期获得一份内心的平和。可以看出在两位艺术家看来宗教是抚平内心狂躁,使之得到宁静的绝佳方式。但不幸的是,现实并非如此。宗教最终还是没有办法解救他们。梵高最终以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痛苦的一生。而投身天主都的艾略特到晚年时也表示,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平安。

从《十四朵向日葵》到《荒原》这是一条20世纪艺术家在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对现实深刻的思考,以及在精神空虚中的挣扎。艾略特与梵高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之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生的延续与继承。

相关专题:十四 诗人 向日葵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从《十四朵向日葵》到《荒原》(2)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