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思考人应该怎么活着。
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我们对生活最初的理解是什么。上课下课,嬉戏打闹,超负荷的书包和作业,唯恐做错事被老师批评的小心翼翼和调座位后跟他桌挨着桌的暗自窃喜。或者,还有一丝自认为伟大的弃学去流浪的叛逆梦想。那时候也盼望长大,长大了可以离开那个小村子,离开妈妈的眼睛。还可以,摆脱各种让人担惊受怕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定。然后,主宰自己的生活。
大学时代,十二年拘束解脱后的大爆发,肆意挥霍和享受的想干啥就干啥的日子,可能最理想的生活不过如此了。没有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的提醒高考这回事,没有书桌上堆积如山的教科书和模拟卷,没有班主任悄悄出现在教室后门的担忧。有着妈妈给钱却管不到人的悠然,有着以前只敢想不敢做的逃课后的兴奋,还有着出双入对的虽没那么懵懂但仍然无比美好的恋情。
大四,伤感的年份。毕业、工作、分手。迷茫、无力、不知所措。无奈的、不由选择的,开始真正自我主宰的生活,挣扎的生活。
记得童话故事雷同的结尾吗,“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任何人对生活的寄予都是以“幸福”为最终目的的。
那么,何为幸福?
争取幸福的路途究竟有多少曲折?
晃眼,毕业6年了。最近在纠结一件事。工作的付出与回报相去甚远。
我善于做心理辅导,不管于己于人。待遇、前途、管理制度、同事关系、企业文化等等。这份工作本身的优劣势分析以及自身条件的优劣势分析。说“老子不伺候了”然后转身离开,人前很潇洒,当下很痛快。两天的解脱、疯狂之后,静下心来是不是有一抹不确定的慌张。那么,忍一时,铺好退路,会不会有一种淡然的踏实。是短时间的痛快和之后一段时间的焦虑,还是短时间的隐忍和之后的从容。我不知道我试图说服自己什么。或者,仅仅是“做决定前需要全面周到的考虑”这样一种下意识的被教育成的定式。
我,从内心深处拒绝前思后想。我,喜欢随心而动。
烦恼,如海浪般一波接一波的涌来。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包袱?
是的,任何人的各种各样的童年都是无限美好的,最起码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我们本身。
暮然回首,当年田间的小青蛙,树梢的麻雀窝已然成为再也得不到的过去。
原来妈妈臂膀下的生活曾经是那么幸福的生活。
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