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3年出生的,于是我被冠上90后这样的名词。我的童年跨上了世纪。
我在安徽出生,在江苏长大,在一个叫石桥的镇上生活了将近12年。那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的中国,那时候香港还没回归,澳门就更别提了。看着妈妈在1992年的照片,妈妈站在家门口,穿着白色的风衣,留着很流行的波浪式卷发,镜框后面的眼镜笑成了一条缝。那时候,爸爸还没有啤酒肚,穿着白色的衬衫,在中学的门口的那张照片很是帅气!92年的婚礼,还讲究“几大件”。爸妈是好像还买的电视机,买的自行车,好像还是永久牌的……这个比我年龄都大的红色的自行车,在几年前被偷掉了。我很想念她。
93年后的中国,通信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头一次有了BP机。爸爸总是跟着潮流走,立即就买了一个,整天就挂在裤脚带上。那时我的个头还没到他得腰,触手就能摸到他的呼机。“比————比————比——”这是BP机的时代。后来BP机落伍了,手机横扫中国。爸爸又得瑟了,买了人生第一个手机,我清楚地记得,是一款“诺基亚”的直板手机。还是银白色的。“诺基亚”摔了很多次,但是“命”都很硬。妈妈剪了利落的短发。我呢,被妈妈弄成了扎个4个冲天辫的小屁孩。大人们看到我就说:“小辫子不要把天戳通喽!”
我都甩甩4个冲天辫,执拗地说到:“天漏了,会哭,你们打伞不就行了嘛……”
90年代的农村学校,很多同学都是在学校蒸饭来吃。早上早早地到学校,洗洗米,然后把蒸饭盒放在食堂的蒸笼上。有的时候在米上加两颗咸肉,中午就有肉吃了!有的比较简朴,吃些榨菜,就搞定一顿饭了。那个时候我是回家吃饭的,很奇怪,那个时候总是不喜欢家里的好菜,总是想着同学的辣辣的榨菜,香香的蒸肉……于是,在家火速吃完之后火速跑到学校,厚着脸皮去蹭吃……真的是美味,不知道是为什么…………
每逢下课,都是疯狂的时候。就像生物钟一样,我们总能准确地感知到下课的气息,一根皮筋,紧紧地攥在手里,做好冲出去的准备。下课的每一秒都是珍贵的。于是,女生们跳皮筋,偶尔会招来几个调皮的男孩,跑过来捣乱,女生们刚开始对他们没有办法,到了后来,就有了绝招。每当男孩子过来捣乱的时候,女生们都会大声对男孩子们说: “你是不是喜欢***!”90年代的我们,心里有点小心事,小感情,都只是静静地埋藏在心里,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和喜欢的人过不去。一旦这样的小心事被当众说出来了,可害羞了。谁愿意被当做早恋,还是暗恋的例子,被人取笑呢。于是,男孩们就乖乖投降,红着脸跑掉了。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90年代的童年里,是女权社会。
那时候,还有恐龙战队,还有粮站。 院里的孩子们都喜欢跑到粮站玩起恐龙战队的游戏。几个孩子,你是红色战士,他是蓝色战士,两个女生,一个是粉红战士,一个是黄色战士。女孩子都不愿当黄色战士,因为电视剧里的黄色战士是个黑皮肤的女生,大家不知道美国也有黑色人种,固执地认为肯定是非洲人,所以,谁都不愿当非洲人。当了红色战士的男孩,肯定是院里最帅,最高,最有威信的男孩子。是“万人迷”。当怪兽的孩子是用“黑白配”,选出来的。通常,选出来的孩子都是一脸不情愿。那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英雄梦。
90年代,开第一家超市的时候,整个镇上都沸腾了。
我看过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题目是“我和我背后的中国梦”。听到这样的一段话:在中国,总会有这样的家庭:爷爷奶奶仍在农村,仍在依靠那块土地生存,然后他们的孩子,因为高考,考上大学,离开大学,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他们的孙子,或许在国外,或许在某个高等的大学学习。三个年代,好像是三个时代。在中国,每个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梦想,包括生活,包括感情,包括事业。当一个国家成长起来的时候,每一个个体都在成长。我们在看到中国的崛起的同时,更应该看看这13亿中国人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